臺灣“優人神鼓”6月國家大劇院禪意上演《時間之外》
臺灣著名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6月24至25日將在國家大劇院為京城觀眾上演其代表作《時間之外》,這是一臺集肢體表演、擊鼓、舞美科技呈現為一體的演出,融合了東方禪宗文化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優人神鼓”的表演者們多年在臺灣大山中修煉身心,表演中沉淀著一股寧靜的力量,令演出別具禪意。
“優人神鼓”:隱于大山的劇團
舞者在臺上的表演染上了一層寧靜、禪意的氛圍
1988年,“優人神鼓”的前身“優劇場”在繁華臺北城外的一座大山上成立,舞團創辦人劉若瑀繼承了波蘭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在山林中訓練的方法,注重表演者身體狀態與自然本能的開發,因此刻意遠離了熱鬧市區的傳統劇場,在山林中另辟一方天地。坐落在木柵老泉山上的露天劇場,就是優人們二十多年來訓練、排演的場所。劇場本是團員們共同努力開辟土地、用木材搭起的簡樸平臺,一開始甚至沒有水電等現代化設備。據創辦人劉若瑀介紹:團員們每天早上從各處趕來山下,汽車只能開上半山,需要徒步走上蜿蜒的山路,才能到達劇場。上山后,他們跑步、打拳、靜坐、擊鼓,飲山泉水,吃簡單清淡的飯菜,一直練習到天黑才下山。“在與大自然的互動中,表演者不僅淬煉心性,磨礪感官,也學習沉淀,面對自己”,劉若瑀說。這種獨特的訓練方法,讓他們在臺上的表演染上了一層寧靜、禪意的氛圍,令觀眾能夠感受到舞者的生命氣場。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優”指“表演者”,優人,就是從事表演的人,而“神”則是人高度專注下,內心深層的寧靜、無我狀態,而“優人神鼓”的含義,就是“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道藝合一”,尋找靜心的力量
優人神鼓創辦人、藝術總監劉若瑀生于50年代,曾是臺灣蘭陵劇坊的當家花旦,她在紐約大學進修戲劇學期間,與正在讀電影系的李安成為好友,并在李安畢業影片《分界線》中擔任女主角。她師承波蘭劇場大師葛托夫斯基,并曾受到大師言傳身教。葛托夫斯基的訓練方法是透過人與大自然的交融喚醒內在的覺醒,激發人的潛能,這也給了劉若瑀深刻的影響和啟發。她回到臺灣,創辦“優劇場”,從思考社會與政治的作品,過渡到民間和民俗表演藝術的主題,在臺灣的田間廟宇尋訪老人,探索傳統藝術、原住民文化,以及各種即將失傳的古老藝術形式,并以太極導引和身體能量的開發為訓練基礎,逐漸打磨出真正屬于東方文化的作品。而促使“優劇場”變為“優人神鼓”的,是舞團的音樂總監黃志群。他自幼習鼓、練武,曾加入云門舞集,并多次前往印度、西藏禪修。他最初擔任劇團擊鼓指導,提倡“先學打坐,再習擊鼓”,每年都會抽出10天時間專門讓演員們打坐,達到“靜心”的目的。這種訓練方式改變了劇團氣質和創作風格,從此優人神鼓開始以戲劇為基礎,融合擊鼓、武術、吟誦等要素,產生了多元而豐富的藝術形式。龍應臺曾這樣評價優人神鼓的演出:“他們的表演讓我重新思考什么是表演、什么是劇場、音樂和舞蹈。”
演出將肢體表演、擊鼓、禪修共同呈現在由舞臺科技打造的背景之中
《時間之外》:舞蹈與擊鼓結合
6月將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的《時間之外》是優人神鼓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整場演出將肢體表演、擊鼓、禪修共同呈現在由舞臺科技打造的背景之中。“神圣舞蹈”是《時間之外》的亮點之一,源于亞美尼亞哲學家在亞洲古老寺廟中發現的神秘舞蹈,舞者以嚴格設計好的動作和路徑轉圈起舞,好像太陽系諸行星的運行。配合精準、繁復、快速的擊鼓,表演者不停改變擊鼓的姿勢,身體的運動與速度產生一定節奏。鼓聲之外,黃志群還設計加入了大量的銅鑼,“銅鑼的排布大小輕重遠近不同,漸次發聲、流轉、隱沒在空性當中,剛好扣合禪宗的一句話‘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他說。《時間之外》由極富盛名的亞洲舞臺、燈光大師林克華擔任舞美與燈光設計,舞者身著的服裝素樸而不簡單,是出自因《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指導及英國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的葉錦添之手。劉若瑀曾介紹說:“《時間之外》以人類的力量為主要元素,通過神圣舞蹈的精準排列、擊鼓技術中實現的力與速度,以及劇場科技的技術呈現,巧妙地表現著人和宇宙的關系”。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