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演出中,青年小提琴家王之靈的演奏極富感染力
1965年,管弦樂序曲《紅旗頌》首次以“上海之春”開幕曲在上海文化廣場奏響;時隔半個世紀, 4月28日,新中國成立后舉辦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音樂盛會——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迎來第32屆開幕, 《紅旗頌》的旋律在上海大劇院再度飄揚。如今已85歲高齡的作曲家呂其明也來到現場,當上海愛樂樂團演奏完其作曲的《紅旗頌》和交響詩《鐵道游擊隊》后,全場觀眾共同用熱烈的掌聲向這位人民音樂家致敬。
4月28日至5月18日,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市文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市音協、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東方廣播中心承辦的第32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如期而至。音樂節期間,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阿根廷、丹麥等十余個國家的樂隊、音樂家、舞蹈家們輪番登場,為觀眾帶來63臺風格迥異卻同樣精彩紛呈的音樂與舞蹈演出。
扶持新人、力推新作
在作為開幕演出的“上海青年音樂家音樂會”中,青年小提琴家王之靈演奏的《苗嶺的早晨》 ,雖短小,卻熱烈明快、極富感染力;去年上海之春最佳新人獎得主、男高音歌唱家韓蓬演唱的《天路》 《你是我的摯愛》與《百年一夢》則飽含深情。演出的下半場,以青年古箏演奏家羅小慈一曲由她本人創作的《墨·戲》開場。她身著中式衣裙,恬靜優雅,不疾不徐的演奏也頗具東方之美,而她與上海愛樂樂團的合作,又給觀眾帶來了中西碰撞與交融的另一番享受。之后,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樂迷關注的青年鋼琴家孫穎迪,用他激情的演奏,以一曲《中國夢》把音樂會的氛圍推至高潮。
“‘立足本土原創、力推新人新作’是上海之春創辦以來一以貫之的辦節宗旨,在這里曾誕生《梁祝》 《紅旗頌》《白毛女》 《小刀會》等經典作品,也孕育了一大批在上海乃至中國音樂界都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因此在開幕演出的選擇上,一般都是由年紀比較大、觀眾更為熟悉的藝術家帶領新人共同完成,但是這一次,全部由清一色的青年藝術家來完成。這無論是對于組織者還是藝術家來說,都是一種考驗,需要我們拿出足夠的自信和過硬的作品。從票房的情況來看,場子并不是特別滿,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推出、扶持新人新作是有難度的,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堅持,這代表的是一種決心與恒心。 ”演出結束后,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宋妍如是說。
在集中展示音樂新人與原創作品方面,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除了開幕演出,上海音樂學院還通過委約創作、征集評選等方式組織了十余臺節目,演出形式包含音樂劇、交響樂、管弦樂、民樂、聲樂、鋼琴等多個領域,演出曲目既有西方音樂的經典作品,也有獨具特色、韻味深厚的民族音樂作品。此外,“致敬管風琴”——上海音樂學院管風琴專場音樂會、“金鐘回響”——中國音樂金鐘獎(鋼琴)比賽獲獎者音樂會、“未來音樂家IV”——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歌劇團音樂會、音樂劇《別失八里》、“春天的律動”——上海音樂學院民樂重合奏專場音樂會、中國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交響樂新作音樂會等陸續與觀眾見面的節目,也將從各個側面展示音樂節“新人演經典、新作展新風”的特點。
青年鋼琴家孫穎在開幕演出中深情演繹《中國夢》
向名家致敬
不忘來路,不改初衷,方能更好地前行。以“新人新作”為主推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今年同時主打“名家致敬”板塊——哪怕是在“上海青年音樂家音樂會”這樣主題明確的演出之前,也做出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決定:在《紅旗頌》誕生50周年之際,向作者呂其明致敬演奏9分鐘,包括其兩大代表作——50年前在第六屆上海之春上一炮而紅的管弦樂序曲《紅旗頌》 ,以及幾代人耳熟能詳的交響詩《鐵道游擊隊》 。一位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觀眾告訴記者,時至今日,當聽到《紅旗頌》的第一個音符響起時,她依然會熱淚盈眶。
演出前,呂其明透露,他寫于1965年2月的《紅旗頌》手稿剛剛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當初演奏的版本和現在不一樣,經過了不少改動。第一版手稿上還有很多鉛筆涂改的痕跡。當年5月在上海之春首演時,就是這個版本。我個人對這份手稿特別珍視,而我一直的心愿,就是要把它獻給中國國家博物館。 ”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看上去不過七十歲出頭的呂其明說:“如今手稿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對我而言是光榮,也是鞭策。我要創作更多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歌頌祖國、黨和人民。 ”
作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國樂大師之一,也是上海民族樂團最富聲望的二胡表演藝術家,閔慧芬的演奏與創作不僅以深厚的音樂傳統為積淀,更開創了二胡藝術的新格局,豐富了民族音樂的當代發展。去年5月12日,這位被盛贊為“即使在休止符時,也有情感”的“二胡皇后”因腦溢血離世,留給人們深深的遺憾。在本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也有為紀念閔慧芬而舉辦的多場音樂活動。其中備受矚目的,當屬4月29日上海民族樂團在上海大劇院帶來的“二胡大師閔惠芬紀念音樂會——扎根人民·弦韻永存” 。樂團藝術總監王甫建執棒,攜手閔惠芬昔日的藝術搭檔、學生、同事李祖銘、鄧建棟、于紅梅、陳春園、劉光宇、段皚皚、趙劍華、李肇芳、沈多米、陳艷等人,傾情演繹了《二泉映月》 《逍遙津》 《江河水》 《長城隨想》等眾多閔慧芬生前二胡演奏藝術的經典之作和當代二胡優秀作品。
在“名家致敬”板塊中,還有紀念黃貽鈞誕辰一百周年專場音樂會、“大音華章” ——上海民族樂團2015至2016演出季開幕音樂會、 “朋友,你聽過黃河嗎? ” ——紀念冼星海誕辰110周年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音樂會等11臺節目,既展現國內名家大師和名團的風采,也帶領觀眾重溫那些經典的旋律。
白俄羅斯國家舞蹈團精品晚會
十里洋場的“國際范兒”
“國際范兒”一直是上海之春突出的特色,在不斷拓寬視野的同時,音樂節的組織者也越來越重視中外藝術的交流與互動。4月28日,法國當代巴洛克喜歌劇《雙面嬌娃》亮相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這臺演出也拉開了音樂節首次與法國駐上海總領館合作的“法國音樂展演”的序幕。有意思的是, 《雙面嬌娃》本身就充滿“融合”的意味,該劇是法國喜歌劇受意大利音樂影響、從“宮廷化”向“人文化”轉型時期的作品,在音樂風格上則將聲樂與器樂加以融合。
在這部作品中,充分展現了法國人的浪漫與智慧:女主角弗洛莉絲的戀人達蒙移情別戀于克拉麗絲,弗洛莉絲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女扮男裝后也去勾引克拉麗絲。蒙在鼓里的克拉麗絲果然動心,但是這一幕又被達蒙發現……全劇只有3位主角和11名樂手,卻穿插了各種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舞臺呈現妙趣橫生。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成功上演還歸功于中國工作人員的配合:為了保證巴洛克歌劇的原汁原味,演出現場需要一臺古典雙排鍵羽管鍵琴伴奏。這種琴如今已十分罕有,大家遍訪全國,最后在武漢覓到一架,趕在演出之前運抵上海,給觀眾帶來了別具一格的藝術享受。
5月4日、 6日,在上海賀綠汀音樂廳上演的是奧地利“時光流逝”室內樂團音樂會。樂團成員來自澳大利亞、保加利亞、德國、芬蘭、法國、希臘、意大利、奧地利和瑞士,他們一直致力于為世界各國的觀眾呈現20世紀漸漸消失的傳統音樂,收獲了很多好評。此次的兩場音樂會曲目迥異,一場是該團自選的曲目,另外一場則用他們的方式“另類”演繹了中國作曲家許舒亞、何訓田、葉國輝、陳牧聲的室內樂作品。
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本屆上海之春特別邀請到圣彼得堡交響樂團來華演出。成立于1931年的圣彼得堡交響樂團,在世界打響知名度,靠的正是俄國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 。當時,列寧格勒被納粹圍困,肖斯塔科維奇為表現蘇聯軍民浴血奮戰的精神,創作了這部作品。1942年8月9日,列寧格勒廣播樂團(圣彼得堡交響樂團前身)公演了該曲。當時樂團只剩15名演奏員,組織者想盡辦法讓音樂家重聚,并將演出實況輸送至戰爭前線。
5月7日,圣彼得堡交響樂團首次訪滬的第一場音樂會,對此曲進行了原汁原味的呈現。第二場音樂會則以許舒亞為雙簧管和交響樂隊而譜的新作《呼倫湖敘事》作為開場序曲,而在開幕演出中表現出眾的王之靈也將與樂團進行合作,演奏西貝柳斯的《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中國音協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在談及上海之春邀請國外演出團隊前來時,特別強調了“合作”的理念,也期待他們能演奏更多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因此,在閉幕式上,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將上演楊立青作曲的《木卡姆印象》 ,“希望能讓更多的國外音樂人也認識到中國音樂的美妙” 。廖昌永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