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午,在中國文聯老干部合唱團、北京市合唱協會合唱團表演的《黃水謠》《游擊隊之歌》的歌聲中,“到人民中去”京津冀百名藝術家志愿者赴抗戰圣地服務采風大地行活動在盧溝橋前啟動。今年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今年5月23日是第二個中國文藝志愿者服務日。在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的倡導和示范推動下,“到人民中去”主題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
適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3周年紀念日,各地舉行“到人民中去”主題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是一次極好的文藝采風,也是難得的一次精神洗禮。藝術家,首先是社會中的普通人,爾后才是創作藝術中的“家”。藝術創作也不是閉門造車,憑空想象,而是來源于生活,腳踩著大地,只有“到人民中去”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創作出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溫潤性情、鑄造靈魂、溫暖社會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時指出,藝術可以放飛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這段諄諄告誡,如同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時代回響,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到人民中去”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應成為文藝工作者鍥而不舍的追求和創作行為的準則,并把這種追求和準則體現在平時的創作之中。
“到人民中去”,才能感受到人民的生活,捕捉到真切的情感,反應群眾真實的心聲。人民才是文藝作品永恒的主題,凡是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經典作品,無不飽含著對時代的追問、對人性的觀察、對社會的觀照、對歷史的思考,植根人民、反映現實。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藝術家們“到人民中去”,創作出了《李有才板話》、《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一批深受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文藝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名篇,就得益于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為人民而創作的理念,“到人民中去”,與時代同頻共振,才能從火熱的生活中流淌出來創作的激情。
“到人民中去”,需要不斷適應新形勢回應時代新要求。現如今,志愿服務成為社會最受歡迎最容易凝聚人心的少動方式,文藝工作者理當用好這一新形式, 傳播正能量,奉獻社會、服務人民。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姜昆說。中國文聯開展的“到人民中去——中國文藝志愿者深入基層服務采風活動”,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今年又有新的內容,新的主題。比如,以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主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革命老區進行采風,傳承紅色基因,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衷共濟,奮發圖強。開展“結對子、種文化”等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基層群眾,與人民群眾在共享文藝帶來的快樂,共同營造社會文明氛圍,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到人民中去”,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素養。德藝雙馨是優秀藝術家的根本標準。“德”是藝術家安身立命之根,“藝”是藝術家成就事業之本。作為文藝工作者,有藝無德不立,有德無藝不行。因此,每一位藝術工作者都應自覺把獻身祖國、服務人民、培養藝德、創新藝術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堅持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同呼吸,從祖國大地和人民群眾生活當中獲取不竭的創作源泉,把所有的心血和情感都傾注給祖國和人民,要腳踩大地“到人民中去”,與人民一起呼吸藝術的芬芳,聆聽藝術的美妙,感知藝術的魅力,創作生產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為國家、社會和人民構筑好精神家園,為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中國夢貢獻文化的獨特力量!(久久泰平)(5月24日光明日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