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聯組織編寫的《中國藝術發展報告》7日在京發布。報告對2014年度藝術發展狀況做了全景概覽,同時認為,文藝創作缺乏深度和高度、藝術工作者道德失范、文藝評論亟待重塑批評精神等問題,仍困擾著當前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并對此提出思考和建議。
文藝創作要標舉風骨,熔鑄“中國精神”
報告提出,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裹挾之下,藝術作品的經濟效益與藝術品質之間的分裂,已成為中國文藝發展中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大現狀。當前,過度娛樂化偏向、有“高原”缺“高峰”等問題,仍困擾著文藝創作的發展。
如電影創作中,一些取得不俗票房成績的影片,其思想品位和藝術質量仍待提高;在曲藝創作上,以“段子化相聲”為代表的快餐式創作,阻礙了精品節目的出現……
報告認為,藝術創作者應標舉風骨、堅守底線。面對當前文藝作品存在精神缺失、思想貧瘠的現象,文藝創作要自覺汲取傳統文化滋養,在作品中更好地融入“中國精神”。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說,2014年,以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北平無戰事》,電影《黃克功案件》,音樂劇《八月桂花遍地開》等為代表,涌現出一批文藝創作佳作,提升文藝作品的人文品格和思想深度,在生動可感的藝術話語中熔鑄了“中國精神”這一靈魂。
凈化文藝隊伍,儲備文藝人才
報告在談到加強文藝隊伍建設中指出,2014年,一些演藝界人士涉足“黃、賭、毒”,違法行為、道德失范現象令人痛惜。當下文藝道德秩序的失范,已成為制約文藝健康發展的絆腳石。
報告認為,堅決治理文藝工作者道德失范現象,首先要增強文藝工作者的遵紀守法意識與道德自律意識,要創作出更多弘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以善民心、正風俗,同時加強文藝團體的行業自律。
報告還提出,當下一些藝術門類面臨的人才斷檔、后繼乏人問題,應值得關注。
據了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河大鼓,其51歲的傳承人張領娣至今沒有正式的入門弟子,使這一傳統曲種正面臨著傳承斷檔、瀕臨滅絕的窘境。再如,坐落在“中國雜技之鄉”的河北吳橋、河南濮陽的雜技學校,近些年也一直飽受招生難問題的困擾,我國專業雜技人才同樣面臨著人才困境。
報告認為,走出這一困境,應全面革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嘗試復合型、跨專業藝術人才培養,探索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等模式,同時加大青年文藝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中國文藝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
文藝評論首入報告,強調重塑批評精神
今年,《中國藝術發展報告》首次寫入“文藝評論發展工作”,突顯了當前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的重要性。
報告指出,當下中國文藝評論仍存在功利化、學究化、小眾化、邊緣化等問題,某些文藝評論或俯就于商業利益而缺乏應有的批評精神,或被淹沒于網絡話語浪潮中而失卻應有的引導能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區市成立了文藝評論家協會,50多個地市和副省級城市也成立了該協會,大大促進了文藝評論人才隊伍的建設。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周由強說,文藝評論要直面熱點問題發聲,敢于發聲并善于發聲,重塑文藝批評應有的激濁揚清的品格。下一階段,將注重評論陣地建設,特別是加強與新媒體的互動融合,拓展評論空間,進一步提高文藝評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