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號,河套民歌走進了中國音樂學院原生民歌的課堂。本次邀請的是被譽為河套爬山調的“活化石”—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爬山調傳承人馬成士先生,他帶領我們領略了河套民歌獨特的音樂魅力。
馬成士,出生于1946年,曾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蘭牧騎擔任隊長。2010年6月被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爬山調代表性傳承人。曾多次榮獲自治區文化廳先進工作者、優秀演員稱號,多年來,他不但編劇、導演、還進行詞曲創作。此外,他還先后創作、整理了戲劇劇本8篇,小品6篇,演出唱材料30多篇。2003年,他開始對爬山調進行系統地搜集、整理、創作、研究,先后共編創、整理曲目(山曲、爬山調)52大篇,其中的《好親家》等35首歌曲被《爬山調選集》收錄。
課堂開始后,課程主講教師張天彤向同學們簡要介紹了河套地區的生態環境、地理位置特點和民俗文化。隨后,她隆重介紹了主講嘉賓馬成士老師。
在同學們的熱烈掌聲中,馬成士老師開始了示范教唱,同時,還結合自己多年來學唱河套民歌的親身感受對其音樂特征進行總結,通過教唱讓同學們領會了河套民歌的音樂和民俗特色。課堂上同學們先后學唱了河套地區爬山調代表性曲目《王愛召》、《雙山梁》、《二股耙耙》、《刮野鬼》、《北京喇嘛》。同學們認真學唱、仔細揣摩其中的韻味,大家都被這時而高亢嘹亮、歡快幽默,時而又婉轉優美、低沉傷感的爬山調旋律所吸引。
3月25號,原生民歌課堂上第一組研討的研究生們在張天彤老師的帶領下對馬成士老師進行了深度采訪,通過與馬老師的交談來進一步汲取河套民歌這一藝術瑰寶中的文化精華。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