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江蘇無錫舉行的“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十二屆學術交流大會”上,浙江音樂學院(籌)代表介紹了該校將“深度音樂審美與音樂養生”相結合的音樂治療新教學方法,引起了熱烈反響。
自編序曲引學生“入境”
浙江音樂學院(籌)學科發展與科研部部長田耀農表示,針對國內高校普遍存在“音樂欣賞的教學方法落后、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該校音樂養生與保健治療中心將音樂的審美與音樂的養生、保健相結合,提出一種“深度音樂審美”的教學方法,基于印度瑜伽中的“入定”(進入禪定狀態)、佛教中的正念禪修(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和現代心理學中的催眠術,精心制作了在欣賞曲目之前的導入音樂,相當于序曲或引子,將學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田耀農教授介紹,為了讓學生聽音樂時專心致志、排除所有雜念,上課時將窗簾拉起,學生不必正襟危坐,可以躺著、趴著、歪著、閉著眼睛,由深呼吸開始,老師暗示、引導學生進入一種非常集中又極度放松的精神狀態,即進入聽音樂之前的正念(瑜伽或淺度催眠)狀態,之后再放音樂作品。一次課下來,學生們不僅領會到音樂世界的美妙,還感到身心輕松、充滿力量,緩解了壓力、緊張和抑郁。
他說,引導學生時所使用的不是簡單的、現成的音樂作品,而是特別為某個治療目的、某部音樂作品專門制作的一段音樂,可能是特別合成、創作、編曲的某些音樂,幫助學生進入一種故事的特殊氛圍里。比如要欣賞《天鵝湖》,并非一開始就播放主題音樂,而是先播放特別制作的導入音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放松、調整呼吸,讓學生體會“波光粼粼的湖面中,天鵝變成少女與王子相遇”的故事情境,時間長度相當于一部主題音樂作品的一半。
不同曲目組合對治不同癥狀
田耀農教授介紹,“深度音樂審美與音樂養生”作為公共音樂課程,音樂專業和非專業學生都要學習,每周一次課、一次三堂課連續上。
從聆聽聲音、聆聽作品開始,將欣賞音樂與養生保健結合起來,將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與其具有的養生、治療功能相對應:有故事情節的敘事類作品,如《天方夜譚》、《天鵝湖》、《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具有抒發情志的作用,適用于心情壓抑、萎靡不振者和氣郁氣滯、消化不良者。
繪畫類的作品,如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舒伯特的《小夜曲》和中國作品《高山流水》、《陽關三疊》、《平湖秋月》等,具有很好的鎮靜作用,適用于心情浮躁、情緒緊張、焦慮不安、失眠等癥狀。
表達各種情緒、情感的抒情類作品,如《二泉映月》、《江河水》、馬思聰的《思鄉曲》,貝多芬的《致愛麗絲》、克萊斯勒的《愛的憂傷》等,具有誘發回憶的作用,適用于得意忘形的亢奮狀態。
哲理性的作品,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等,具有振奮精神的作用。
音樂養生與保健治療中心對大學生經常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了歸納與總結,根據不同的欣賞與治療主題,將上述曲目進行搭配組合,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試前,幫助學生解除疲勞、緩解緊張與心緒不寧、減少精神憂郁,用維瓦爾第《四季》中的“春”、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西貝柳斯的《芬蘭頌》;緩解神經衰弱與失眠,用中國作品《瑤族舞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和中國樂曲《軍港之夜》,用于大考前的準備階段;舒緩壓力、治療食欲不佳,用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中國作品《花好月圓》和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用在自然季節更替、氣候變化劇烈時等等。
目前,“深度音樂審美與音樂養生”課程在浙江省其他一些高校里逐步推廣,如麗水學院、紹興文理學院等,學生普遍反映,這門課有助于清理負面能量與情緒、提升創意能力。(音樂周報 徐麗梅)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