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小提琴家萊昂尼達斯·卡瓦科斯曾因SARS和手術原因兩次錯過中國之行,而他后來真正成行的兩次內地之行,又恰好都獻給了魔都上海,巧的是,也都在早春。昨日,卡瓦科斯的小提琴獨奏音樂會,再度于上海音樂廳開演。
三首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外加五首返場曲,卡瓦科斯去年熱度爆棚的音樂會,將原本局限于圈內的一場音樂狂歡,波及至原本波瀾未顯的圈外。無數樂迷在演出后的口碑相傳中,后悔未能一睹卡瓦科斯的風采,以至于卡瓦科斯再度來滬,音樂會已熱銷到開始賣加座票。
“我對上海觀眾印象很深刻、很喜歡,所以當他們問我能不能再來時,我很爽快地答應了。”一頭及肩長發,一把濃稠胡子,一件扣子系到頂部的妥帖襯衫,昨晚的卡瓦科斯依舊“不修邊幅”,音樂上給人的信服度,卻不因此打折扣。
春天里生長的“浪漫主義”
去年的音樂會,卡瓦科斯用貝多芬第一、第五、第九奏鳴曲,讓現場熱血沸騰。今年則成了德奧浪漫主義音樂的天下,亦折射出了卡瓦科斯的“學術視野”—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義樂派的登峰造極者,《G大調第十小提琴奏鳴曲》作為貝多芬晚期作品,預示著他已將音樂潮流從古典主義帶入浪漫主義;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的《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有浪漫主義情懷,又保留了古典主義均衡的結構;理查·施特勞斯是浪漫主義最后的守護者,科恩戈爾德則是浪漫主義與現代派結合的人物,《降E大調小提琴奏鳴曲》、《無事生非》二曲,串聯起德奧音樂的傳承脈絡。
“貝多芬《G大調第十小提琴奏鳴曲》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小提琴奏鳴曲之一,它和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有很多相似之處;舒伯特此曲很有歌唱性,節拍強烈,給人舞蹈音樂之感。下半場則是另一個時代兩個德奧作曲家的代表作,總體來說,比上半場更輕松幽默。”演出前,卡瓦科斯向早報記者解釋自己對四部作品的理解。
15歲時,卡瓦科斯首次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40多年的歷練,讓他對貝多芬也從最初的不理解、直覺式體驗上升到哲理層面。可能受旅途勞頓影響,開場演奏舒伯特《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時,卡瓦科斯似乎還在尋找狀態,和他本人的氣質也并未完全融合,到了貝多芬《G大調第十小提琴奏鳴曲》,因為太過熟練,卡瓦科斯也更加相信自己,越來越進入狀態。
在小提琴奏鳴曲中,小提琴和鋼琴向來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彼此獨立,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和去年一樣,意大利鋼琴家恩里科·佩斯繼續登臺為老友搭檔。同歲的二人合作十余年,默契不在話下。卡瓦科斯的小提琴聲綿密,佩斯的鋼琴聲清亮,兩者交織穿梭,“根本不需看彼此,早已有心靈上的契合。奏鳴曲強調兩人的藝術觀和造詣處于相對統一的高度,有點像談戀愛,氣場要合。”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小提琴專業教師宋陽點評說。
學院派的代表,古典精神的守護者
現年48歲的卡瓦科斯出身于希臘雅典一個音樂家庭,5歲受父母影響走上習琴之路。18歲從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大賽折桂后,他又相繼斬獲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紐約瑙伯格國際比賽金獎,有小提琴界“三冠王”之稱,也因此在古典樂界打響聲名。中國普通樂迷知道卡瓦科斯,則多緣于鋼琴家王羽佳。從韋爾比耶音樂節,到合錄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再到世界巡演,相差20歲的兩人合作多次,王羽佳更將卡瓦科斯視為最能激發自己靈感的人。
卡瓦科斯自言最愛俄羅斯小提琴家科岡、奧地利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科岡的力量、激情和戲劇性和克萊斯勒的純凈與親切,都曾讓他感動。因而,他的音樂也有“兩面性”,“科岡技術上的飽滿和輝煌、方正和古典的氣質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克萊斯勒喜歡追求不確定性。卡瓦科斯一直在平衡科岡、克萊斯勒對他的影響,他的理念更偏科岡,克萊斯勒則為他帶來一種互補性。”宋陽說。
卡瓦科斯反感“跨界”或美其名曰讓古典音樂變得通俗易懂的改編,在他看來,貝多芬、莫扎特等先賢的作品已足夠優秀,后來所有的混搭式改動,只不過是后人為名利所驅而作,如雞尾酒一般讓人瞠目。他一再強調音樂純正的重要性,亦不認同古典音樂會消亡。在他看來,古典的崇高精神值得一生守護,始終要在歷史框架中去理解作品,“演奏一部作品之前,你要先研究作曲家為什么創作,明白了這點,你就能很好地掌握作品。”卡瓦科斯說,“我們不能以今天的審美喜好去接近過去的作品。比如巴赫寫小提琴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有‘浪漫派’的存在,那你就不能用浪漫的方式去詮釋,必須把每個曲子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對照。”
無論是技術完整度還是對音樂的專研,卡瓦科斯都堪稱當代最頂尖的小提琴家,足與俄羅斯小提琴家列賓、文格洛夫齊名。“他不但技術一直穩當,音樂表現也常給人以新意,這種新意或個性建立在對作品高度理智分析的前提下,不像朱利安·拉赫林那樣隨心所欲。”樂評人李嚴歡說,“從他的演奏中,你能感覺到他的音樂在冷靜外表下有太多細節讓人思索,并讓人發掘這部作品過往很多被人忽視的細節。”
外形倜儻不羈,卡瓦科斯的演奏風格卻是情感更為理智所控,對音樂細節的追求極為執著,嚴謹之中見個性。總體說來,卡瓦科斯是偏“學院派”的小提琴家,他在上海兩次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亦都具有“學術性”。學院派更多是個性為理智所控,曲目安排也較一本正經;非學院派則更具明星氣質,曲目安排也更投市場之所好,奧地利小提琴家拉赫林,縱橫古典、爵士、流行等多個領域的英國小提琴“怪杰”奈吉爾·肯尼迪,都是非學院派的代表。
除了小提琴獨奏家的身份,卡瓦科斯也是位室內樂演奏家,亦身兼指揮。而之所以學習指揮,是他自認小提琴能接觸到的音樂有限,而作為音樂家,他想在音樂上獲得更多不同的經驗和視野。比如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就可以為他演奏貝多芬的奏鳴曲提供靈感,讀到相似的音樂色彩和節奏,“因為它們都是同一個人創作的,有著同樣的音樂DNA。”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