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中國音樂學院與遼寧法庫民族音樂研究教學實踐基地”籌建座談會,在中國音樂學院第一會議室正式舉行。遼寧省法庫縣委書記馮守權,縣人大主任、宣傳部長段秀華,以及縣委辦、文廣新局、文化館、縣政治動員辦公室等相關負責人,中國音樂學院趙塔里木院長,原院長樊祖蔭,黨院辦主任陳鋼,音研所所長趙為民,作曲系主任高佳佳,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音樂學系主任趙曉楠,音樂學系黨支部書記兼副主任王軍,科研處副處長王萃(主持工作),劉勇教授、曲學選副教授以及科研處工作人員等出席座談會。會議由王萃副處長主持。
趙院長首先致詞,他代表學院對馮書記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趙院長在講話中指出,中國音樂學院作為周恩來總理倡議建立的一所具有特殊辦學使命的高等音樂學府,承擔著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歷史重任。中國音樂是960萬平方公里上56個民族音樂共同組成的音樂,這些寶貴的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們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資源。通過基地建設,可以將各民族、各地區豐富的音樂資源引入中國音樂學院的科研教學工作中,成為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法庫縣有著豐富的古代音樂文化遺存,又有著鮮活的民間藝術形式,相信接下來雙方通過密切合作,制定好近期、長期的發展規劃,扎扎實實推進工作,一定能夠把基地建設好。
法庫縣馮書記在發言中,對中國音樂學院支持地方音樂文化建設表示由衷的感謝。他詳細介紹了法庫的歷史文化資源。遼寧省法庫縣位于古代遼國境內,有著豐富的遼文化遺存,僅古代遼國的宰相法庫即出過六位。但長期以來學界對于遼文化的關注比較少,實際上遼代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鼎盛時期的遼國面積最大可達500萬平方公里,中國歷代《二十四史》中即有《遼史》。遼代的音樂藝術水平也非常高,這方面亟需挖掘整理。法庫方面希望通過與中國音樂學院的基地合作,逐漸恢復、傳承大遼古樂,推動地區文化與經濟發展。
在座談中各位專家暢所欲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在遼音樂文化研究與古樂恢復上,劉勇教授提出,遼文化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遼音樂,可以以法庫為重點,逐漸拓展至其它遼代音樂覆蓋的地區;在古樂復建上要注意尊重歷史,防止浮夸。趙為民教授認為遼與北宋、南宋的關系密切,遼代音樂文獻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應大力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他早年做過蜀地音樂對宋教坊音樂的影響,實際上蜀地音樂對宋、遼均有影響。王軍副教授結合中國音樂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基地工作的經驗,建議可以從考古文物、文獻記載、民間音樂遺存三個方面,進行遼音樂文化的研究。趙曉楠副教授建議:從民族學界公認的遼代契丹后裔達斡爾族的音樂中進行古代音樂的考源;對當地音樂文物進行普查;在音樂文化的開發中結合古代音樂文字的研究成果。
在民間音樂保護上,樊祖蔭教授認為:法庫有著二人轉等很好的民間音樂資源,可以為二人轉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應大力加強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申請國家級文化保護區。在基地的具體建設上,中國音樂學院高佳佳、曲學選等老師曾在趙院長帶領下,赴法庫進行前期調研。高佳佳教授認為該基地的前景很好,尤其是當地領導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應當能夠在音樂文化研究、音樂創作等方面取得突破。王萃副教授向大家詳細匯報基地的前期籌備情況,表示科研管理部門將認真做好落實工作,為基地建設提供服務。法庫基地聯系人曲學選副教授在發言中呼吁找準切入點,“一手托兩家”,實實在在為當地和學院的基地建設服務。法庫縣人大主任、宣傳部長段秀華,文體新局副局長、文化館館長李君等也先后做了發言。
在會議上,雙方確定盡快制定框架性合作協議,在合適的時間簽約掛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