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解放軍軍樂團,大家都知道,這是國家的禮儀樂隊,承擔著國家的司禮任務。老百姓見到他們,也多是從熒屏中。其實,解放軍軍樂團在出色完成司禮任務的同時,還注重對管樂藝術的探究和普及。如今,越來越多的觀眾在國家大劇院、北京音樂廳、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欣賞到解放軍軍樂團的專場音樂會。一年六七十場的管樂音樂會,高上座率、好評如潮使得他們的人氣越來越旺。
解放軍軍樂團副團長、指揮家張海峰從事指揮工作20年來一直在探索“古典與流行”這一課題。剛剛結束在美國華盛頓喬治·梅森大學為期半年高級訪問學者學習的張海峰回到北京,立刻跟記者分享他的心得體會。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后首位部隊公派出國進修的指揮家,張海峰通過學習以及對美國五個國家級軍樂團演出、排練的觀摩,對于管樂藝術有了更深的認識。
高而不雅 通而不俗
張海峰2001年在荷蘭參加第十四屆世界音樂競賽暨第九屆指揮大賽,獲得了第一名。這次參賽比摘得首獎更大的收獲是聽到頒獎音樂會上將古典、流行與管樂完美結合的演奏。“你一聽就知道這是貝多芬的作品旋律,經管樂處理后,卻有了時尚的風格。”張海峰一直在找尋管樂藝術與交響樂、流行樂的結合點,那天他茅塞頓開。
2003年,張海峰在解放軍軍樂團成立了我國第一支流行管樂隊,在管樂演奏中加入電聲,一幫年輕人干勁十足。據張海峰介紹,因為沒有曲目,他想了各種辦法。一方面努力找尋國外作品,一方面深挖中國作品。“很多作品并不是為管樂而作,我就請軍樂團創作室的作曲家重新編配,我們還將許多聲樂作品器樂化處理。”說到聲樂作品,張海峰特別強調,他們演奏聲樂作品絕不是“吹歌”,而是真正做到聲樂作品器樂化。
張海峰告訴記者,他們還讓許多中國作品“時尚化”,例如《阿拉木汗》,在中國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了爵士律動。“驗證作品是否成功的惟一標準就是觀眾的反應。”張海峰告訴記者,近年來他指揮的解放軍軍樂團的音樂會,上半場是大樂隊的古典作品,下半場就嘗試流行管樂,他同時擔任講解。“我們循序漸進,近幾年將軍旅元素也加入了演出中。”2012年8月1日,解放軍軍樂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行專場音樂會,第一次將代表海、陸、空、武警的四首進行曲串聯起來,向現場所有的現役軍人和復原軍人致敬,現場掌聲爆棚的同時更是感動了所有人。自那時起,這部作品就成為了樂團的保留曲目。
好聽、好看、好玩
執行司禮任務,對演奏員的要求是準確第一,必須精準到秒。舉辦管樂音樂會,張海峰對演奏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樂以“聽”為主,但不能沒有“看”。于是,樂團在六一音樂會上加入人偶,身著管道工的服裝演奏打擊樂作品。他們根據受眾不同制定不同的曲目:為大學生演出管樂版《江南style》、演奏周杰倫的作品,舉辦經典老歌專場吸引大批中老年觀眾。八一專場、圣誕節專場更是帶給觀眾出其不意的驚喜。“我們要讓音樂會好聽、好看、好玩,讓觀眾覺得出其不意卻又在意料之中。”張海峰告訴記者,在解放軍軍樂團的音樂會上,每場音樂會都有清晰的脈絡,包含部隊元素、民族元素、流行元素、國際元素和古典元素。解放軍軍樂團希望既讓觀眾見識到他們嚴肅的一面,又能領略軍人的活潑。
管樂音樂會對演奏員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指揮,張海峰認為自己擔負著引導方向的作用。“你要先引導他們對管樂藝術有探索意識,上道兒后他們自然就會自我充電。”張海峰坦言現在經常是年輕團員給他提供曲目信息,管樂版的《江南style》就是這樣誕生的。
張海峰要求每場管樂音樂會都要有中國作品,都要有新作品。這一要求不僅提升了演奏員的演奏能力,更讓創作室的作曲家們忙得不亦樂乎。“解放軍軍樂團作為國家級院團,演奏的作品必須要有難度系數。我們對于全軍、全國的都是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張海峰坦言,很多部隊軍樂隊、地方管樂隊都會學習、借鑒他們的演奏曲目和形式,對此,他表示歡迎。
張海峰表示,在美國,管樂的普及率非常高,管樂的最大優勢就是適合在室外演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管樂市場已經出現良好勢頭。“學的人多了自然聽的人就會多。”(音樂周報 | 孟綺)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