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11月5日,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迎來世界首演。全劇在美麗青春與殘酷戰爭的強烈對比中,在美妙動人的音樂以及詩意的舞臺呈現中,以深刻厚重的人文情懷與濃郁的俄羅斯風格,為觀眾鋪陳出一幅油畫般的音樂史詩畫卷。
在對青春與美麗的“呼喚”中大幕開啟
大劇院以世界經典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大幕升起,仿若俄羅斯油畫的舞臺展現在觀眾面前。空靈寂靜的白樺林里,彈奏著巴揚手風琴的小姑娘,奏響了富有俄羅斯氣息的旋律。“嘉麗婭、索妮婭、冉卡、麗達、麗莎……”,暮年的準尉瓦斯科夫帶著“二戰”中,美麗生命消逝的殘酷記憶登場,呼喚著那些被戰火硝煙吞沒的青春。接著,樂隊奏響的急促音型,如同拉響戰斗警報,將觀眾帶回到戰爭的年代。麗達、冉卡、麗莎、索妮婭、嘉麗婭,五位女戰士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對于親情、愛情的眷戀與向往,以及她們在戰火中,為了保家衛國而壯烈犧牲,深刻揭示出戰爭對美的摧毀。
國家大劇院這部原創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改編自前蘇聯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原作及根據其所拍攝的電影,曾影響了幾代人。而由作曲家唐建平作曲、劇作家萬方編劇、指揮家張國勇執棒、導演王曉鷹執導的這部歌劇,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首次推上中文歌劇的舞臺,同時,也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通過這部世界經典,致敬所有為自己祖國獻身的英雄,并讓我們更加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巴揚聲中,俄羅斯氣質優美旋律詠唱家國情懷
詩意油畫,硝煙中美好與溫暖的凋零唯美呈現
在當晚的演出中,作曲家唐建平為這部歌劇譜寫的既富有力量,又充滿情感的音樂打動了現場很多觀眾,并且,音樂在彌漫著鮮明俄羅斯氣質的同時,更體現出中國作曲家的情懷與歌劇審美追求。特別是,全劇音樂在充滿戲劇張力的同時,對劇中人物有著精彩的音樂刻畫。其中,暮年的準尉回到當年五位女兵犧牲的白樺林時,唱起的“你們可聽到我的呼喚”與他在灶前燒水時,諧謔曲般的“士兵本應是男人”等詠嘆調,既用音樂刻畫出準尉厚重粗獷、大智大勇的性格,同時也將他對于五位女兵犧牲的愧疚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與此同時,“黎明就要來了”、“我們必須分離”、“我知道愛情是什么”、“我要對你說我愛你”等詠嘆調,或溫暖動人、或活潑靈動,將女兵們不同性格,及對于生活和愛情的渴望,用音樂進行了出色的描摹。此外,“在黎明之前”、“一條小路曲曲彎彎”等重唱也通過富有前蘇聯時代的曲風,描寫著戰士們在黎明戰斗前的不同心態。在舞臺上,劉嵩虎、徐曉英、王宏堯、張心、張卓、劉戀等歌唱家,也以精彩的演唱,投入的表演,將劇中人物的美與戰爭來臨時的大義凜然刻畫地淋漓盡致。
在詠嘆調與重唱之外,作曲家為全劇譜寫的十七首合唱也十分精彩。其中,合唱“俄羅斯,我的故鄉”以寬廣的旋律線條,表達著俄羅斯人民不懼邪惡戰爭,深切熱愛故鄉、祖國、生活和平的情感。此外,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在劇中化身為白樺林、沼澤、黑夜等,他們以或雄渾或靜謐的聲音,營造出一幅優美的音樂畫卷。與此同時,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也在宏大與細膩間,展現著美與殘酷的對立。
在舞臺呈現上,充滿了詩意的美感和浪漫的氛圍。高大的白樺林、廣袤的土地與俄羅斯教堂、女兵的宿舍等場景,讓劇中人在如同油畫的舞臺上,詩意地表達著對于美好生活、對于和平的渴望。舞臺兩側的有機玻璃,則營造出了夢幻般的感覺。鏡門的開合間,更是呈現出了女兵對于幸福的追求,進一步凸顯了戰爭的殘酷無情。導演王曉鷹說,“這個作品并沒有正面表現與德國兵的戰斗與廝殺,而著力表現的是這些女兵對幸福、對愛情、對心中的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對她們夢中的情人、逝去的丈夫、想念的母親和孩子進行更多的表現,即使在她們犧牲前,也在表現對于生活的熱愛,從而更突出戰爭與人性間巨大的沖突。”此外,原作中女兵“洗澡”的段落則由芭蕾舞蹈家邱思婷的優美舞姿進行唯美的表現。劇尾,胸前掛滿勛章的暮年準尉與孩子們在“我愿意為你付出一切”的歌聲中,更是獻上和平的寄托,留下無窮意味。
6日晚,《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將迎來張揚、宋元明、劉穎、宋倩、郝苗、趙麗麗等另外一組演員。該劇的演出將持續到11月8日。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