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張碩是在一個清晨,他正在杭州大劇院的琴房里練小提琴,穿著襯衫毛衣,锃亮的額頭冒出細密的汗。練習室常年20℃左右的室溫不僅讓練習者衣著穩定分不出季節,同時也能讓樂器的聲音在空氣中傳遞得到最佳的音效。小提琴不僅是他的熱愛,他的生活伴侶,同時也是他的工作。每天起來先練一小時琴已經堅持了30多年。我看著他談著高雅藝術,吃了一口自己買的杭州粢飯團,喝一口豆漿,居然也無絲毫違和感。
因為要拍攝封面照片,他特意去換上一身演出服,這才忽然讓我有了小提琴家的概念。他為我們演奏了一曲完整的《辛德勒名單》電影的主題曲,聽得有過一些小提琴基礎的我心潮澎湃。
生命中有些事情就是這樣。越是大師,越是平易近人。他只在某一個時刻綻放一些能量,卻輕易攝住了你的魂靈。
再看看他,夾著提琴的臉上表情忘我而陶醉,竟然都沒想走出自己的世界,只是專心做一件平凡無奇的工作。
聽黑膠碟走入音樂殿堂
7歲時,醫生世家的張碩聽到了幾張他父親從美國帶來的交響樂唱片。那時候用的都是珍貴的黑膠碟。張碩一下子迷上了。
父親與母親有意培養小張碩的音樂愛好,兩人在鋼琴與小提琴間舉棋不定,有一天,他媽媽指著一張小提琴照片問他:你喜歡這個嗎?小張碩使勁點了點頭,從此走上了音樂道路。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無非兩種結果。一種是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吐,從此孩子談X色變,一輩子不想再見到。另一種是真心熱愛,百煉成鋼,下限是終身受益,上限就成一代大師。
張碩是后者。他回想起來說,小時候練琴從來沒想過苦,真是越練越陶醉,越練越入迷。“因為我們那個年代課業負擔不重,上完課可以去練琴,有更多的小伙伴一起練,就像玩一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經常舉起琴,太陽還掛在天上,放下琴,已經聞得到晚飯的飯香。”聽到這里,孩子剛剛上興趣班的年輕爹媽們,你們是不是很崩潰。
張碩就是那么一個好孩子。他家住廣州音樂學院附近,啟蒙老師是一個小提琴家的太太,對孩子特別耐心,用的《霍曼小提琴基礎教程》,幾個有潛力的小朋友都入門很快。學了才半年多,小張碩就有機會登臺表演,那時候他拉的是《白毛女》。那個時候,這首歌基本跟現在的《小蘋果》一樣流行。
另外一個他銘記在心的重要經歷是,張碩經老師推薦參演了上世紀70年代珠影廠的電影《歡樂的兒童》,導演是陶金。這部影片倡導兒童的藝術興趣培養。對于張碩來說,去做小演員最大的收獲是認識了一群學音樂的小伙伴,“當年并沒有類似夏令營這樣的活動,能夠跟一群興趣相投的小伙伴朝夕相處的機會幾乎沒有,拍電影就像我們去參加了一個特別的夏令營。”這種友誼一直延續了幾十年。
張碩還從著名小提琴家林耀基和林偉德那里受惠過。但是,即便有大師提點,也并非一帆風順。在更換老師的過程中,他也曾遇到自身水平很高,但是不是很懂他的老師,經常越練越泄氣!到最后,少年小張碩居然主動請求媽媽“炒”掉了老師。在換了一個老師后,他才回到自己最崇拜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亞莎·海菲茲的細膩流派上來。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