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離不開聲音。如果世界沒有了聲音,我們將生活在怎樣的時間長河里?將用什么來詮釋這樣的沉寂?”
在無數(shù)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中國當代著名小提琴藝術(shù)家、獨立音樂制作人郭燕妮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天地間的聲音究竟為何而存在?它們的存在于眾生的意義為何?
她常在冥想中“看”到各種美麗無比的奇異影像,那是在人世間從來沒有見過的千奇百怪如影如幻場面。也許正是這些“看見”的“畫面”給了她強烈欲望,賦予她非凡的音樂藝術(shù)創(chuàng)作天賦與“看見”音樂的記憶力,她看見的畫面清晰如故;那些美麗無比的奇異影像十分鮮明地一直在她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于是,她便把它們寫下來,告訴世人感官所能察覺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人們用文字傳達思想、記錄歷史、編纂故事。而聲音卻能為人們勾勒出一個更為完整的精神世界,將一幕幕生動的畫面以“聲”的形式篆刻到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層次多元、溢彩非凡的世界。
而那些飄渺的音律,是郭燕妮在風過即逝的剎那,以她女性獨有的音樂天賦和音樂智慧捕捉到一種靈感、一種聲音、一段音符和感受大自然,通過冥想感知來自山川、古道、河水遺留下的聲音,那些穿越天地空朦的瞬間,那些自然而然的心靈感受融合一氣,奏響了天宇之間心靈之旅的音樂記憶。
她的作品充滿著靈性,女性的柔美旋律中蘊含著噴薄而出的民族生命力,聽眾往往在她的演奏中感悟到厚重歷史的瞬間爆發(fā)。這些音樂真實的記錄下了歷史更為完整的感知畫面。
與茶馬古道的不解之緣,同樣來自這樣一個清明的夜晚。在看過田壯壯導演的紀錄片《茶馬古道》之后,伴著冰涼的月光,郭燕妮與那一段歷史在夢中相遇。她能夠清楚地感受到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與她的心靈發(fā)生的碰撞。
于是,她便開始陸續(xù)找到相關(guān)專家和書籍,了解關(guān)于茶馬古道的背景和歷史。她不斷穿梭于普洱、版納、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地的茶馬古道遺址,并著手創(chuàng)作。沿著茶馬古道路線、以史詩音樂的方式來表現(xiàn)茶馬古道精髓。
多年來,郭燕妮一直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她說:“雖然過程非常艱辛困難,這與千年來茶馬古道上的血淚史相仿,作為一名音樂藝術(shù)工作者,我堅信,這是我與生俱來的使命。”她要用音樂的方式,把千年來古人開創(chuàng)的茶馬古道中飽含的民族創(chuàng)業(yè)精神記錄下來。讓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得以傳承。
盡管如今的貿(mào)易環(huán)境以及發(fā)達的網(wǎng)絡(luò)資訊,讓人們能夠自由的買賣商品。馬幫的身影早已不見,馬鈴聲遠去了,茶香也消散了,然而,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那些忽遠忽近的歷史記憶,已經(jīng)幻化成為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與惡劣環(huán)境斗智斗勇的歷史,以及華夏民族崇高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郭燕妮相信,2015年11月28日在昆明諾亞金洲大劇院聆聽大型史詩音樂《夢回茶馬》的每一個聽眾,都會從中找到與自己人生軌跡重疊之處,并能從中找到如何繼續(xù)下去的方式和勇氣。這是她創(chuàng)作的初衷,以生命篆寫音樂,用音樂鼓舞生命。
在大型史詩音樂《夢回茶馬》中,人們能夠感受到,其實人生正如馬幫一樣,富含了冒險、勤勉、寬容、奉獻、誠信、愛國、創(chuàng)新等等這些正義的精神,以及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仍然回蕩在生命中,生生不息!
《夢回茶馬》創(chuàng)作背景
聞名遐邇的中國三大古道之路即:南絲綢之路、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之路,成為中國文化、經(jīng)濟、貿(mào)易第一次走向世界的陸地之路。
郭燕妮的本策劃與執(zhí)行方案僅僅是指滇藏茶馬古道,并且沿著茶馬古道以音樂的方式表現(xiàn)茶馬古道還是第一次。茶馬古道不僅僅是一次又一次地簡單古道貿(mào)易通商,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fā)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從而襯托出人生的真義和偉大;從廣泛意義上講茶馬古道是華夏民族的精神張揚,茶馬古道所融入的是這樣一種精神:
冒險、勤勉、寬容、誠信、愛國、創(chuàng)新、反抗……
漫漫艱辛長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那茶馬古道演繹的夢回篇章,我們,將以音樂與對話的方式告訴人們:那些遠去古道疾風的故事、聲音、馬馬蹄聲聲依然回蕩在山間、在茶馬古道。
以茶馬古道為文化歷史背景的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夢回茶馬》將以全新的視聽效果、充滿畫面感場面帶給人們以音樂的方式“重走茶馬”。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