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活,是社會主義文藝的一貫追求,當前,這一追求更加自覺、更加主動,“生活”成為文藝最重要的主題詞之一。
文藝與生活密切融合,不僅體現(xiàn)在文化藝術相關部門號召組織的一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也表現(xiàn)為廣大文藝工作者主動深入基層,在生活中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放寬一點,又會發(fā)現(xiàn),文藝與生活的關聯(lián)不斷密切的趨勢,還體現(xiàn)為一些更加微妙的變化。比如,“鍍金”式演出被叫停,藝術品拍賣市場遭遇低迷,往昔受追捧的所謂“大師瓷”面臨滯銷,高價乃至“天價”藝術品作為“理財工具”的面具逐漸脫去,與百姓生活結合密切的民間藝術則重新受到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大眾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腦洞大開”的文創(chuàng)產品萌動百姓生活,一度陷入“小眾”境地的詩歌也借助新媒體等手段溫暖著大眾的心靈,等等。
我們相信,這些變化不會是曇花一現(xiàn),而是一種新趨勢的苗芽。可以說,以融入生活為特征的藝術新常態(tài)之曙光已悄然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文藝領域的這些變化,其根源在于伴隨經(jīng)濟新常態(tài)而來的社會生活的深刻調整,以及人們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風尚的轉變。其實,類似的情況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曾出現(xiàn)過。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就曾指出,當日本經(jīng)濟進入成熟期后,日本民眾的審美觀念也發(fā)生變化,認識到“人類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續(xù)增長的經(jīng)濟中找到” 。只有意識到自身文化長處,才能生成與成熟文化相稱的典雅氣質。否則,經(jīng)濟再發(fā)達,也可能只是塑造了一個無趣、膚淺的社會,最終被人們所遺忘。
今天,中國的經(jīng)濟也進入了成熟期,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倉廩實”不僅為“知禮節(jié)”奠定了基礎,而且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增強了國人對美的生活的渴望。八十多年前,朱光潛先生曾說過這么一段話:“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追求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枯竭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 ”對于少數(shù)人而言,一瓢飲、一簞食或許就足以樂在其中,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百姓來說,有情趣的生活,不是僅用美好愿望就能壘起來的空中樓閣,而需要建立在一定物質條件基礎之上。當年,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而言,安全、溫飽的生活尚屬不易,追求生活的趣味更是奢談。而今天,美的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正在不斷堅實。不論“藝術”對于“生活” ,還是“生活”對于“藝術” ,其重要性都將前所未有地凸顯,文藝越來越成為一項創(chuàng)造生活之美的事業(yè)。藝術與生活更加緊密地交融互滲,必將形成一股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交織的磅礴浪潮。
這就是文藝走進生活所帶來的新氣象。那么,對于文藝評論而言,這又意味著什么呢?應該說,這股文藝重塑生活之美的浪潮,是文藝評論發(fā)展的新契機。文藝評論承擔著鑒美、識美、釋美的重任,應更加全面地融入藝術現(xiàn)場和生活現(xiàn)場,以生氣勃勃的點睛之筆,促進藝術的生活化轉型,同時也使生活的藝術氣息更加濃郁。
文藝評論融入生活,意味著把生活作為評價文藝最基本的參照系。文藝評論的要義在于評判和闡釋。而任何評價和闡釋,都需要一個參照系,參照系是否科學,直接決定著評論的方向和力量。評價不同藝術門類和作品時,參照系應有所區(qū)別。評論主體的學識背景、觀察角度和問題意識,也會對參照系的選擇和構成產生影響。但作為對文藝的評價,最根本的參照系永遠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當下的、現(xiàn)實的生活。盧卡契曾說過,“如果把日常生活看作是一條長河,那么由這條長河中分流出了科學和藝術這樣兩種對現(xiàn)實更高的感受形式和再現(xiàn)形式” 。如果要真正弄懂長江為何如此壯美,就應該去探尋她的源頭。正是在生活中,我們才能返回藝術的本源,真切地看到一個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的奮斗與夢想、歡笑與淚水、感動與悲傷。也只有把生活作為立論原點的評論家,才能寫出有擔當有見地有風骨的好文章,才能真正反映和傳遞人民對藝術的評價和要求,成為人民審美鑒賞和評判的代言人。而那些脫離了生活的文藝評論,則難免陷入用空洞的概念、枯澀的理論裁剪藝術實踐的窘境。正因為如此,文藝評論融入生活,并不會降低自身的理論深度和學術高度,反而會因為增加了生活的厚度,更加散發(fā)出人性的溫度。
文藝評論融入生活,還意味著在發(fā)掘生活之美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版圖的重構。站立在生活這片堅實大地上,評論家的目光就不會盯住在紅地毯上或鎂光燈下的明星、大腕,更不會以票房或拍賣價格當做藝術作品最主要的評價指標。相反,鄰居大媽在社區(qū)舞臺上演出的一個小品、隔壁小伙在街心公園表演的一段街舞、退休大爺信筆寫來的一副春聯(lián),和名家、大腕們的作品同樣具有品評鑒賞一番的價值。融入生活的文藝評論家,固然為自己的觀點受到專業(yè)人士的關注而心頭暗喜,但也為自己的作品吸引了人們在黑板報、櫥窗前或社區(qū)網(wǎng)站流連品讀而怡然自得。他的收獲,不僅是引導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潮流,而且是教會了更多的身邊人讀懂一幅畫、寫好一筆字、唱好一首歌、看懂一部劇,從而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藝術之美,又把這種美灌注到生活之中。而大眾藝術鑒賞與審美能力的普遍提升,反過來又會“倒逼”整個文藝生產創(chuàng)造的機制,推動文藝消費市場加速調整,進而提高社會文藝生活的總體水準。而這些,不正是文藝評論的時代責任和我們國家文藝事業(yè)最根本的追求嗎?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