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曲家陳其鋼透露其將在近期舉辦音樂工作坊一事,引發音樂界關注。據陳其鋼介紹,工作坊將在浙江省一處依山傍水、遠離鬧市的“世外桃源”——躬耕書院舉辦,這里是陳其鋼近一年多來生活和寫作的地方,也是一個致力于公益教育和環境保護的機構。這次的“躬耕書院-陳其鋼音樂工作坊”可以說是一次公益的音樂交流項目嘗試,旨在通過一周時間充分進行音樂和作曲方面的討論與互動,而非單純意義上的大師班。學員們通過面向社會的招生信息報名參與,期間學費及食宿全免,只向旁聽生收取象征意義學費。關于陳其鋼音樂工作坊的招生信息需關注躬耕書院的微信公眾號“閱讀躬耕”了解并參與。陳其鋼強調希望將工作坊“常態化”,并注重作曲的美學思辨,建成“有利于作曲思維發展的,小型的,形態松散的民間坊”。
陳其鋼近年來一直很關注年輕一代作曲人,由其倡議發起并擔任首席評委的國家大劇院“青年作曲家計劃”已成功舉辦三期,眾多國內青年作曲家因此受益。而隨著愛子陳雨黎的離去,陳其鋼也開始更加重視與年輕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真正幫助到那些有才華有思想懷揣音樂夢想的年輕人。
問:為什么現在提出舉辦工作坊?
陳:其實教育我是想了很多年了,但始終下不了決心。一是沒有時間精力,再者教育是需要有一個載體,和一個機構、一個學校進行合作。在50歲以后就有這樣的想法,而且也不斷地有學校或是同學希望我能夠教書。50歲之前我是不想教書的,覺得教書是對自己責任心的挑戰。教書是一種互動,要對學生負責任,要遵守學校的各種規定,我沒有那份心去把這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好。一個學生跟你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時間,就要對他負責,我在那個時候還做不到。要做就做好,否則就不做,所以我選擇不做。
問:為什么現在有這想法呢?
陳:最近這幾年生活上、事業上都有不少變化,強烈意識到人生不可逆轉,歲數越來越大,有一種緊迫感。最主要促使我下這個決心的原因是覺得除了教學之外應該要跟上時代。歲數大了和年輕人之間會感覺到代溝,他們的語言,他們的興趣,他們的生活你都不了解,還停留在自己50、60、70最多80年時代的生活經歷中。我希望自己人老心不老,繼續保持與這個時代的聯系,與年輕人有不斷的互動。
同時也因為雨黎不在了以后,認識了一些雨黎的朋友,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是搞這個專業的,可是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很多,延伸到作曲專業里,我就想,在音樂專業里也一定會有一些很有才能的年輕人,我不認識他們,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機會了解他們,改變自己。
問:工作坊以什么形式進行呢?
陳:因為工作坊不是以教學為主要目的,而是像我上面講的,與年輕人的更多互動。所以我想更多以討論為主,以講座為輔。因為是討論為主,人就不能太多。可能將人員限制在十來個人,如果還有人感興趣的話,可以旁聽。同時,我希望以一種公益的方式,避免收費教學,使得參加者能夠在更單純的氛圍中工作,是因為興趣走到一起來。
問:工作坊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有哪些期待與展望?
陳:上面已經提到,工作坊是一種對增強互相交流的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年舉辦一次(一星期),而是通過第一次,有一些感覺,看到一些人才,活躍一下思維,并逐漸把它變成一個常態化工作坊的形式。所謂常態化,是指作曲的美學思辨,20世紀以來到今天的一種歷史的俯瞰。能夠讓我們對我們過去這幾十年教學、創作有一個大概的觀念,通過這些思辨能夠產生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有利于作曲思維發展的,小型的,形態松散的民間坊。
問:這個工作坊與一般意義的大師班有什么不同?
陳:大師班顧名思義,是一位夠得上大師稱謂的人,面對著大家侃侃而談,大家提出問題由他來解決。我不認為自己是什么大師,我也不認為一個人的知識可以代替和解決所有人的問題。所以我為什么叫它工作坊而不叫大師班,就是這個原因。大家來到一起,針對作曲和作曲美學上有關的問題,和一些現實問題,甚至是一些社會問題,有一些探討,特別是對年輕人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面對自己的專業所遇到的問題和每個人想象到的解決方式進行互動……通過工作坊這樣的一種互動,讓參與者都能受到啟發,得到更多的信息,達到互相學習啟發思考取長補短的目的,而不是被動地聽一個人在講。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發現有素質、有志向的年輕人,看到愿意靜下心來搞學問的年輕人,而在我們這個時代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不但找到他們,而且能夠通過這樣的工作坊形式互相支持,形成一種氛圍,讓這類精神追求能夠繼續存在。
在西方這樣的形式到處都在,而在中國,政府還沒有顧得上,企業、學校都忙著賺錢,能夠坐下來靜心去討論一些學術問題,沒有功利性地去做一些事情的地方和人太少。所以我們做這個事情有它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希望不但能夠做一次,而且能夠堅持下去。
問:為什么主要針對青年教師和有一定經驗的作曲家?
陳:參與互動的人,之所以能夠互動,必須是有質量、有思想、有一定經驗的人。他們來的目的不僅僅是能夠從這里學到什么,也應該是想來分享什么。即便他們帶來的是疑問、是不同的聲音,帶來質疑也很歡迎。而一般的大學生或是研究生,還不具備這個條件。他們缺乏經驗,還沒有走上社會,還沒有真正碰到困難,還沒有經過磨練和挫折,沒有通過自己的創作得到很多的反思。所以我把這個主體定為年輕教師和有一定經驗的年輕作曲家。同時由于他們是年輕教師和有一定經驗的作曲家,他們就會有更多可能性和能力,將在工作坊中感受到的東西傳播和分享給更多的人,而一般的年輕學生不具備這個條件。這其實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們的知識、時間、精力資源在最短的時間通過這個互動把最多的信息和最豐富的感受保持、接受、更新和傳播出去。在我這個年紀,我也要節約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資源,我已經不可能再去教大學生或是研究生的技術課程。何況這些工作我也不擅長。
問:為什么選擇在躬耕書院舉辦?
陳:一年多以來,我在躬耕書院工作、寫作和生活,由于有這樣一個了解,我覺得應該把自己在躬耕書院生活和寫作的一些感受分享給更多的人。躬耕書院一直致力于公益教育,致力于環境保護,努力開發有機農業,不但在平民教育方面,且在農耕方面都有自己的成績和付出。躬耕書院所處的地方是一個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山區。我很想借工作坊之機讓學員們不但感受到專業方面的啟發,而且能夠領略身處大自然之中的人生體驗。再一個原因是躬耕書院的主人戴建軍對這個項目非常地支持也非常有興趣,沒有這一份支持我們不可能做這么一個公益的工作坊。因為有了躬耕書院,所以我們這次百分之九十九的免費。所有的學員的學費全免,食宿費全免,旁聽生們只交一點象征性的學費,同樣食宿全免。
問:報名方式是什么呢?
陳:為了找到有質量的年輕人,報名和篩選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們不會僅僅憑借一個人的名聲、頭銜、文憑、學校,這些只是參考,最主要的還是他的思維和追求。所以報名的主要方式是每個人寫一篇500字短文,表述自己對作曲最簡單的看法和觀點,在這個基礎上再看作品。同時我們不排斥作曲之外音樂學專業的人,因為中國在音樂學方面特別在音樂批評領域,有專業水平有獨立見解的音樂批評是很少見的,在這方面也應該讓作曲家和音樂學專業的年輕人有機會坐到一起互動,以促進音樂批評專業的思考。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