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韓國一家音樂劇服務公司負責人攀談,講到近來其公司擬向中國引進一些韓國演藝產品。“演出成本導致的高票價怎么辦?”“觀眾對音樂劇‘感冒’嗎?”面對筆者一系列疑問,這位負責人只是一笑,用不流利的中文說,“我們的東西都是原創的,出來演,政府給補貼。”這家公司引進中國的劇目,大部分帶有韓劇的影子,部分節目的主演即是在中國大熱的韓國明星。上述負責人毫不掩飾自信,“韓劇很火,韓國的音樂劇也會不錯。”
韓國音樂劇發展歷史不長,從學習歐美起步,到如今向整個亞洲乃至歐美“出口”。這其中在于,一是韓國音樂劇制作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二是韓國政府通過專門社會機構對每年出品的音樂劇進行評選的,擇優給予補貼出國演出,擴大本國文化產品的影響力。一位加拿大演藝經紀人告訴筆者,世界期待了解中國,期待中國出品更多演藝產品。
截至目前,我們做得還不夠。我們生產了大量的文藝作品,但除了跟風效仿外,不少編劇對各種寶貴的文化資源視而不見。《臥虎藏龍》曾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武俠藝術的魅力,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也吸引了大批漢字迷。這些都是做得好的例子,其中經驗值得借鑒。
我們常說推動文化走出去,演藝產品是最好的載體之一。不過在走出去之前,創作者應該自省:作品能否區別于當地的文化?作品中存不存在他國觀眾易于接受的方面?了解別人,彰顯自己,演藝品走向海外需練好內功。(中國文化報/清風)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