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覓》的創作背景、素材和技法等方面入手,層層分析該作品在揚琴現代音樂創作方面的積極意義,探討作曲家在創作此曲時所精心設計的種種特殊技法,以及該曲所展現出的突破傳統審美觀念的揚琴現代音樂的現代性特點。
【關鍵詞】揚琴 覓 全音階
《覓》,原名《!罚俏覈髑覘钋嘟淌趧撟饔1986 年的一首揚琴作品。這部為揚琴與鋼琴、手鼓創作的現代揚琴作品,運用了全音階為創作素材,其中所涉及到的旋律旋法、和聲、音程和技法等等,在當時的揚琴作品創作中極具開創意義,是一首具有現代主義精神的當代揚琴作品,并且突破了傳統揚琴音樂“四平八穩”的音樂審美觀念。筆者從該曲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創作素材、技法運用等方面進行層層分析,以反映其曲所蘊含的“現代性”音樂特征。
創作背景與曲名釋義
1.作者簡介
楊青是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首都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他17歲進入湖南衡陽市歌劇團任小提琴演奏員,1978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師從胡登跳、江明惇、桑桐、陳銘志、劉福安等教授。多年來楊青為民族器樂創作出很多優秀作品,尤其致力于民族器樂與交響樂結合。
2.創作緣由
楊青于1983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后,進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他在此結識了中國音樂學院的揚琴教師,著名揚琴演奏家李玲玲。李氏委托楊青為揚琴這件樂器創作的不少極具特色的樂曲,如《聲聲慢》和《覓》便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兑挕肥抢盍崃嵊1986年4月委托楊青專為揚琴創作的現代揚琴作品,并于1988年8月在北京首演。
3.曲名釋義
目前,國內學界對《覓》的曲意解說有很多,而內容也各有不同。李玲玲本人在接受采訪時曾述,“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意境的尋覓”及“從自然中尋覓人生的情趣”是比較符合《覓》的內容與精神的。另外,李玲玲還表示,《覓》這部作品最初為《!,“澹”的意思為澹然,與明代琴家徐上瀛在其古琴名著《谿山琴況》中所述之“!庇幸饩诚嗤ㄖ。徐上瀛在“二十四況”之“第六況”中,論及“!钡囊魳酚腥缜迦、白石、皓月、疏風,可讓聽者游思縹緲,使不正當的心情與想法都消逝,還說明“!笔茄偶按救ぶ畠群@就是該曲的精神所在。
曲體素材與技巧詮釋
《覓》是一首具有創新精神的揚琴作品,尤其運用全音階為旋律、音程等方面的創作素材,是揚琴作品中的一大突破。在旋法方面,采用全音階的旋律線極具現代感;在技巧方面,則大量運用揉弦、滑撥、擊板等技巧,這些對揚琴作品而言皆是具有創新意義的。
1.曲式架構
《覓》為有散板樂段的再現三部曲式。其中A樂段與B樂段的行板段又是一個含有再現的三段體(a+b+a')。B樂段的稍快板段則是含有一樣音樂材料的二段體(a+a')。A'樂段為A樂段的變化再現樂段(過渡+b+a'+尾聲)。A樂段共78小節;B樂段可再劃分為行板段及稍快板段,共51小節;A'樂段共46小節。散板樂段的速度自由;A樂段及A'樂段的速度為快板;B樂段的行板段,速度為行板;B樂段的稍快板段,速度為稍快板。A樂段及A'樂段的拍號為2/4;B樂段的行板段,拍號為4/4;B樂段的稍快板段,拍號則為3/4。散板樂段及B樂段皆圍繞著A音進行,而A樂段及A'樂段則圍繞著G音進行。
2.創作素材
《覓》運用全音階創作素材。此曲中包含了兩種全音階,第一種為包含C,連續上行的大二度的全音階,稱為第一組全音階(譜例1);包含升C,連續上行大二度的全音階,稱為第二組全音階(譜例2)。兩組全音階記寫方法不拘一格,皆視方便而定。
譜例1 第一組全音階
譜例2 第二組全音階
《覓》雖然以全音階為主要創作素材,但是在樂曲的過渡段落,常出現半音階,以配合音樂情緒的轉折。本曲在全音階的上下結合方面,在上下聲部分別安排不同的全音階,來讓樂曲的色彩更為豐富。
在全音階上下與前后結合方面,第9-11小節的上聲部交錯運用第一組全音階與第二組全音階;下聲部每拍的后半拍,則交錯運用第二組全音階與第一組全音階。上下聲部結合時,構成音階的交錯運用。另外,上下聲部前后結合還構成了一個下行的半音階。
3.旋法
《覓》的旋律發展手法,非常多樣,且獨樹一幟,皆具創新意義。如第3-7小節,上聲部直接運用第二組全音階(實際音高為f2-g2-a2-b2-#c3-be3-f3-g3)為樂曲的主題旋律。(譜例3)
《覓》的第二種旋律發展方法為,把全音階打散后再按照順序分散安排到由調性音構成的節奏中。如第18-21小節,把第一組全音階的上行音高(d1-e1-#f1-#g1)分散安排到圍繞著調性音Sol音的8分音符節奏中!兑挕返牡谌N旋律發展方法為,以三度疊置的增五度和弦方式,表現出全音階。如散板樂段中,作曲家運用第二組全音階的基數音(#Do-Fa-La)與偶數音(#Re-Sol-Si)所構成的增五度和弦,以連續轉位及交替的方式來表現出全音階。
《覓》的第三種旋律發展方法為,以全音階為素材設計出具有明確旋律線條的主題旋律。如行板段第 80-82 小節,就是一句具有起承轉合結構的主題旋律。
4.技巧
在揚琴技巧方面,《覓》運用大量的揉弦、滑撥與擊板技巧,對揚琴而言是具有創新意義的。所謂揉弦,是擊弦后,在琴碼的另一方用另只手的中指、無名指為支點揉動琴弦,發出波浪吟顫的余音。揉弦技巧的運用,改變揚琴的音腔變化,使揚琴的直音特性獲得改善。揚琴的揉弦技巧,大量運用在傳統東北揚琴作品中,使作品剛柔相濟、韻味濃郁。揉弦技巧一般運用在表現委婉、哀傷、思念等情緒的傳統揚琴作品中。
現代揚琴作品運用揉弦技巧的目的,在于表現一種情景或意境,較常運用在樂曲的散板樂段或速度較自由的段落中。如譚盾創作的二胡與揚琴二重奏《雙闋》,在散板樂段運用揉弦,表現遠古時期先民們在荒寂的山林中,狩獵追捕野獸的神秘情景。許學東創作的《秋·夢·藕》,第三樂章《藕》第 2 小節與第 4 小節的兩個揉弦,則表現出一股神秘深邃的意境。
揉弦技巧是《覓》主要的特征技巧之一,在于表現一股對人生尋覓的意境,如樂曲一開始的三個吟音,表露無遺地表現了樂曲深邃、神秘的尋覓意境。(譜例4)
譜例4
第 129 小節的滑撥技巧亦是《覓》的一大創新。以往對滑撥技巧的運用,主要以固定滑撥為主,即在一定的音高范圍內進行滑撥。但是《覓》第129小節的滑撥技巧,則是對整臺揚琴進行大幅度的滑撥,樂譜并沒有限制音高,可以隨著演奏的即興功力,隨意地滑撥。
擊板技巧,即利用琴竹敲擊揚琴的蓋板,發出類似于打擊的音色!兑挕窊舭寮记傻倪\用,在于凸顯節奏的變化,并與手鼓相互呼應,構成彼此彼落、相映成趣的效果,成功地表現了人與人相互競逐,對人生尋覓的意境。因此,筆者認為《覓》在揚琴技巧方面,運用大量的揉弦、滑撥與擊板技巧,這是非常具有創新意義的。
結 語
筆者認為,在演奏與詮釋方面,《覓》的本質與內涵基于“!钡拿缹W觀;在演奏方面,多用二位音與左竹法。無論在素材、旋法、節奏、音程、技巧、詮釋等方面,都體現一種傳統精髓與現代主義創新完美結合的精神,這正是此作品能夠成為當代經典揚琴作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