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來到澳大利亞悉尼,開始了留學生活。在這里有位非常好的老師——70歲的小提琴家卡爾皮尼、前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在他的教導下,我感悟到更深層次的音樂理念。在讀碩士的同時,我順利進入澳大利亞國家歌劇院樂團演奏,為歌劇伴奏讓我更大地拓寬了我的音樂視野,我不再只關注拉小提琴,也去研究其他樂器或音樂門類的表現風格。悉尼歌劇院里有一個音樂廳和一個歌劇廳,我時常在這兩處嘗試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在澳大利亞的求學經歷和演出經歷豐富了我的音樂素養。
個人演奏風格的形成
記者: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胡錦超:作為獨奏家和樂團合作是每個學音樂的人的夢想,這標志著水平受到音樂業內人士和演出市場的一致肯定。2004年,著名旅美指揮家陳佐湟邀請我回國加盟新組建的上海愛樂樂團擔任副首席,于是我又回到了上海,有了機會作為獨奏家和樂團合作演出。隨著開獨奏音樂會次數的增加,我開始想要追求獨特的個人音樂表現風格。個性是獨奏家的立足之本,相當多演奏家都因為技術一流但缺乏個性表現而最終暗淡。在臺上演奏時我會更多地去想象觀眾的感受。
在中國,演出市場對小提琴家需求最多的曲目就是《梁祝》,至今我已經拉了一百來場《梁祝》了,拉得太多都心生膩煩了,以至于我去求演出經紀人少安排《梁祝》,他也無可奈何,說觀眾就愛聽這個,可我總想著能有新的嘗試。
記者:這次大劇院首次請本土藝術家以商業化的形式登上舞臺,上座率達到90%以上,可以說是一次令人喜悅的嘗試,你自己對這次演出的票房情況是否也很開心?
胡錦超:是的,為了這場電影音樂會,我自己找片源自己剪輯,制作過程相當不易。
電影音樂會的形式也是演出市場的一個熱點,演奏結合電影畫面的多媒體視聽音樂會將越來越成為潮流。在很多的音樂會中,有些觀眾會聽睡著,甚至中途離場,而我要做的就是在一千多人的大音樂廳,讓每一個人清楚聽到每一個音,用音色和情感去感染觀眾,如何讓即使不懂古典音樂的觀眾也能喜愛我的表演,全神貫注的看完全場。我很驕傲我能做到這一點。
記者:你在上海的事業發展得很好,為什么選擇了回溫州?
胡錦超:在上海工作太忙碌,沒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選擇回溫州。目前,我以溫州為基地,準備做音樂培訓事業,同時經常開音樂會,包括在上海的獨奏音樂會。和以前相比,只是辭去了樂團工作,空出了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與鋼琴家妻子的故事
記者:這次音樂會上為你鋼琴伴奏是你的妻子劉雅聲,她美妙的琴聲也獲得觀眾熱烈的掌聲。請聊聊你們結緣的故事。
胡錦超:是的,為我伴奏的是我的鋼琴家妻子,她叫劉雅聲。那時我在樂團工作,她還在上海音樂學院讀鋼琴研究生。有次我們樂團演出需要一位鋼琴家,經人推薦她就來了,大樂隊排練后本來也要散了,但我要留下排練三重奏,她很感興趣也留下來聽,于是我就請這位小妹妹吃飯了,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她是位很優秀的鋼琴家,我很欣賞她的演奏,我很享受在家里夜深之際,倒一杯紅酒,聽她彈奏一曲肖邦夜曲。在生活中,我們也時常討論音樂,甚至為不同的觀點而爭論。
一把小提琴無法去完成一場音樂會,鋼琴伴奏不可或缺。而她的演奏非常出色,為我的演奏也添色很多。找一位鋼琴家當妻子大概是每一個小提琴家的愿望,很幸運我找到了。
給溫州琴童的一些建議
記者:堅持學習小提琴不容易,結合你的經歷,給溫州學琴的孩子一些建議吧?
胡錦超:溫州有很多學琴的孩子,我現在自己也在帶一些學生。如同現在的應試教育一樣,孩子們學琴也有相當的功利性,不少學生在考級考出后就不學了,以至于讀了大學后就不碰樂器了。我自己是走專業的職業音樂道路的,但大多數學琴的人并不是這樣,所以對音樂本身的熱愛是支撐學琴的重要因素,學習音樂會影響人整個一生,審美觀,世界觀,價值觀都會隨著對音樂有更深的理解而改變。如果僅僅是為了考級升學加分而去學琴,就跟應試教育一樣了,我經常對學生說,如果你可以在自己婚禮上演奏,就不枉學琴這么多年了。孩子對音樂能持之以恒,興趣是很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溫州晚報/池凌云 朱曙輝)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