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玉崇老人多年來的嘔心之作(資料圖片)
2月26日,記者在霍城縣上報伊犁州參加網絡文化節的節目名單上看到了孔玉崇的名字。縣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李紅旺告訴記者,孔玉崇是霍城縣知名的錫伯族民間樂器制作家。
家住霍城縣伊車嘎善鄉赤哲嘎善村的孔玉崇出生于1942年,今年已72歲。許多人只知孔玉崇是一位錫伯族民間樂器制作家,卻不知他還是一個音樂神童。在孔玉崇上小學五年級時,聽過音樂老師吳松濤演奏的小提琴后,他就被音樂的魅力所折服,暗下決心要學習小提琴,學習音樂。孔玉崇真正展示他在音樂上的天賦是在他上中學的時候。那天,音樂老師在講完音樂理論后,讓同學們自由發揮。沒想到,孔玉崇只用口琴和笛子就吹出了幾首高難度的歌曲,讓老師和同學們刮目相看。
1961年,19歲的孔玉崇成為一名小學教師。雖然平日的教學工作很忙,但喜愛音樂的孔玉崇忙里偷閑,組織了一支文藝宣傳隊,義務為群眾演出。1967年,因為文化部門的積極引薦,孔玉崇被抽調到了縣文藝宣傳隊。在這里,孔玉崇虛心向顧永進、蘇里堂·卡孜等音樂名家請教,演奏技藝得到了極大提高。1970年,孔玉崇所在的縣文藝宣傳隊參加了伊犁州舉辦的文藝匯演,其表演的小提琴獨奏贏得了全場觀眾如潮的掌聲。
正當孔玉崇在音樂的道路上走得順風順水之時,他卻出人意料地停了下來。原因是他發現中國并不缺乏音樂人,而是缺乏高質量的樂器。于是他決定即使付出畢生心血,也要制作出屬于中國自己的優質小提琴。孔玉崇曾經當過木工,這為他制作小提琴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他買回一把小提琴,反復研究、揣摩,終于在1971年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把小提琴,并把它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自己的兒子。
但孔玉崇并沒有為此而沾沾自喜。他明白,這只是剛剛邁出的一小步,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于是,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音樂理論,他真誠地向音樂同行請教制作技術。也就是在這時候,他制作的一把小琴被一位慕名而來的文化人高價購買,讓本已有些泄氣的孔玉崇信心大振。為了保證制琴質量,他親赴北京、上海等地購買材料,精心挑選優質木材,嚴把拋光、染色等質量關,積極參加上海樂器展,多方面借鑒世界各國高端精致樂器的制作技藝,并在吸收錫伯族傳統樂器優點的基礎上,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把二代鴛鴦琴。而這把在第一代鴛鴦琴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鴛鴦琴當年就參加了烏洽會,受到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2006年,北京華東樂器制造廠在孔玉崇的許可下制造出了第三代鴛鴦琴,其工藝和質量又有了不小的改進。先后參加了錫伯族西遷節、北京科技博覽會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廣受稱贊。
2010年,孔玉崇親手制作的“中國改進小提琴”成功獲得國家專利,標志著孔玉崇在小提琴的制作上又攀上了一座高峰。
如今,孔玉崇制作的鴛鴦琴和曼陀林、冬不拉等樂器多達70余把,掛滿了他的房間。而孔玉崇不僅制作樂器,還在鄉里組建了一支庫魯斯臺宣傳隊,并為他們創作出了《豐收的喜悅》《八大媽學“三個代表”》《美麗的伊車嘎善》等歌曲。
談到夢想,孔玉崇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創建一家樂器廠,讓自己制作的“中國改進型小提琴”早日走向世界。(天山網/蒲雪野 通訊員朱睿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