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文化館里一派熱鬧景象。二十幾位來自廣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劇、彩調、文場)自治區傳承基地的老藝術家、傳承人和愛好者歡聚一堂,共同舉行“桂彩文大聯歡”,頭發半白的何紅玉正是他們中的一位。
“我兩歲就成了孤兒,但因為遇上了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好的領導,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就。”今年已經73歲高齡的何紅玉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廣西文場的代表性傳承人。
“文場改變了我的一生”
文場是流行于桂北地區的一種說唱藝術,由于與清唱桂劇的“武場”相對應而得名,至今已有200多年。文場曲調優美,擁有眾多的聽眾和票友。
“文場改變了我的一生。”說起與文場的結緣,何紅玉覺得頗具戲劇性。1958年,何紅玉還在桂林冶金地質學院(現桂林理工大學)物探系讀大學,參加了當時的廣西第二屆民間文藝匯演,正是在這次匯演上,何紅玉第一次聽到了廣西文場《罵玉郎》。
“我第一次聽就愛上了它。”何紅玉說,她找到文場大師王仁和拜師學藝,而就在這時,由于在文藝匯演上的出色表現,桂林市政府一紙調令,將她從大學調到了剛組建的桂林市文場戲曲訓練班。
何紅玉在訓練班一邊訓練,一邊跟著王仁和學唱文場。18歲才開始練功,何紅玉吃盡了苦頭。她走臺步練身段壓腿調嗓,天資聰穎加上刻苦勤練,深得王仁和的賞識和器重。王仁和為她創作設計新腔,造就了她華麗婉轉、灑脫柔美的唱腔藝術特色,形成了含蓄、細膩的表演風格。到上世紀60年代,何紅玉在廣西曲壇嶄露頭角、名傳八桂。
搶救遺產不遺余力
1968年,王仁和突然病逝。這讓何紅玉意識到廣西文場所面臨的危機——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錄音記錄。“200多年來,廣西文場一直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文字資料把它記載下來,就面臨著失傳的危險。”何紅玉說。于是,她毅然從臺前退到幕后,開始了搜集、整理廣西文場的民間采風和創作工作。
“這幾枚徽章可以說見證了彩調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史,從最開始的農民彩調團,到1952年的桂林市人民彩調團、1956年的桂林桂華彩調團、1958年的國營彩調團,直到現在。”在廣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劇、彩調、文場)自治區傳承基地里,何紅玉對這里展示的寶貝如數家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她從事文藝工作50多年來陸續收集的。
“把這些寶貝捐出來的時候,我在家哭了好久,感覺心里空落落的。”展示在這里的各種文獻資料仿佛都在述說著自己的故事,而讓何紅玉印象最深刻的是1986年的一次下鄉采風。
“那次是在柳州采風,途經融水縣,我聽說一位老藝人手上有《高山流水》、《人倫模范》、《閨怨集》這3本很珍貴的曲譜,但我去了幾次,那位老藝人就是不肯拿出來。”何紅玉說,文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是行家不傳”。“我第10次去的時候,他唱了一段《罵玉郎》,唱到一半突然停下來,說忘詞了,我知道他是在故意考我,于是我就接著他唱下去。”結果,何紅玉滴水不漏、韻味十足地把唱段唱完,在場的藝人和票友個個點頭稱贊,而那位老藝人也一改先前的冷漠,將曲譜拿出來,并熱情地介紹起當地文場的情況。
40多年來,下鄉采風多少次、采訪過多少老藝人、走過多少崎嶇的山路,何紅玉已經記不清了,曾經動過4次大手術的她現在走路有點不方便,但仍堅持下鄉采風。
腳踏實地的采風生活,使何紅玉廣泛地接觸到各地文場不同風格的唱法和曲調,為她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她一邊收集整理文場遺產,一邊創作新腔,為傳統唱腔注入新的血液。她重新編曲的《五娘上京》在文化部全國曲藝優秀節目觀摩演出中,獲得改編、編曲、演唱3個一等獎;她執筆創作的《春蘭吟》也榮獲了牡丹獎等大獎。
讓廣西曲藝綻放光彩
經過多年的整理,何紅玉已經陸續出版了《曲韻》、《心韻》、《戲韻》、《音韻》、《詞韻》、《廣西文場》6部著作,近200萬字。作為一名曲藝演員出身的曲藝音樂家,她第一次系統地把廣西文場付之于文字和樂譜。
“現在自己年紀大了,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搶到一天是一天,我今天能搶到幾百字就幾百字。要讓后代知道,廣西文場曾經在歷史上輝煌過,我就想做這件事,是癡也是傻,但就是因為愛。”現在,癡愛文場一生的何紅玉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晚輩的傳幫帶上。
2013年6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批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桂劇、彩調、文場)自治區傳承基地落戶桂林,這里也成了何紅玉的第二個家。
“現在有了這個基地,為我們做文場、彩調和桂劇的傳承工作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不僅和老藝術家交流的機會多了,還能和這么多年輕人在一起做傳承工作,我能在其中發揮一點作用,感到很開心。”何紅玉說。
“曾經有人問我:廣西文場能不能走出國門?我說可以,關鍵是搶救、傳承、振興、弘揚一個都不能少,不僅要有傳統劇目,也要有新曲目。”何紅玉不禁感嘆,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
“我現在的嫡傳弟子有7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廣西文場的希望。”何紅玉說,在文場之鄉荔浦,廣西文場已經進入小學校園了,她經常利用空余時間去給孩子們做輔導。(中國文化報/莫曲)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