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下午,由張天彤老師主講的“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研究”第十二講—東北民歌如期開講。應邀走進本期課堂的主講嘉賓是遼寧歌舞團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陳瑩。
70余高齡的陳瑩老師自幼受到多才多藝父親的影響,受具有濃郁民間音樂氛圍的生長環境影響,觀摩了大量的二人轉、京劇、評劇,使她對唱歌跳舞產生了濃厚興趣。15歲時因其突出的文藝天分被招收進“丹東文工團”,從此開始了她長達近60年的演藝和教學生涯。20世紀70至80年代,陳瑩老師和她的搭檔姜亦亭老師演唱了《回娘家》、《生產忙》、《看秧歌》等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東北民歌,曾經轟動全國,至今仍被廣為傳唱。值得一提的是,陳瑩老師雖然工作在專業藝術團體,但是她對東北民歌的演繹和領悟卻是十分淳樸、地道的,她是東北民歌走向舞臺化的重要代表人。
當天講座一開始,張天彤老師首先向同學們介紹了東北的人文地理背景、東北民歌概況以及陳瑩老師的成長經歷和藝術成就。她啟發學生們,特別是聲樂表演專業的同學們,要在學唱的過程中用心體會東北民歌的精髓和陳瑩老師的演唱風格。課堂上,陳瑩老師首先為同學們示范演唱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回娘家》,她聲情并茂的演唱立刻引來講臺下同學們的一片熱烈掌聲。之后,她先后向同學們教唱了《回娘家》、《小拜年》、《生產忙》、《看秧歌》等曲目。整個課堂,陳瑩老師的教唱都是十分耐心、嚴謹,風格到位。在她看來,東北民歌雖然好唱,但是要唱好、唱出“味兒”卻并不容易。一字、一音的不到位,都有可能削弱、甚至是扭曲了東北民歌的“味兒”,她在教唱過程中特別強調了依字行腔的重要性。在她的引導下,學生們也漸漸地領悟了這股來自東北的 “味兒”并逐漸唱出了這股“味兒”。
伴隨著美妙的歌聲,90分鐘的課堂轉瞬即逝。在這場講座中,陳瑩老師教給同學們的不僅是如何唱好東北民歌,更是一名老藝術家對藝術表演、教學精益求精的態度,同時,也是作為一名專業隊伍的演員對傳統民間音樂的尊重、繼承和鉆研。東北民歌進課堂的第二天,張天彤老師帶領第四組的同學們對陳瑩老師進行了深度采訪,使同學們得以有機會更多地了解了陳瑩老師其人、其歌,也更多了一份學唱東北民歌的體會。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