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表演《瓜田樂》 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65H4M102出土
稷山縣化肥廠磚雕墓復原(局部) 2009年山西省稷山縣化肥廠出土
千百年前曾經隨風四送的玉音金聲,久已逝于時光之中,勾欄瓦肆里傳情寄意的生動姿態,因歲月流逝而泡影寂滅,唯有借助文字記錄與出土文物,后人才得以領略那個遙遠時代的藝術風貌。
9月16日至11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主辦,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院承辦的“金戲磚影——金代山西戲曲磚雕藝術展”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展出。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發現的宋金戲曲文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精美度上均以山西所出者為首,本次展覽精心遴選出78件(組)戲曲磚雕,其中一級文物8件,以展示出土文物、復原場景以及播放視頻資料等手段,還原歷史,再現近代戲曲藝術在三晉地區的繁盛景象。
散樂百戲:粉墨百態與世俗生活
公元12世紀,金國先后滅遼和北宋,占據曾經繁榮的文化中心汴京。金人擄掠各種藝伎北上,散落在山西,與晉南當地繁盛的樂舞傳統及風俗融合,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戲曲。展覽的第一部分“散樂百戲、世俗生活” ,通過22件樂工、舞伎和各種社火表演、竹馬戲、舞獅磚雕,以簡樸凝練的手法生動傳達了當時戲曲繁榮的景象,同時作為一個時代側面的縮影映現出金代世俗生活的風貌——這邊,一人一手揚起,雙腿微蜷,似乎正在蓄力以擊出更響的鼓音;那邊的則手持橫笛,鼓動腮幫,惟妙惟肖地吹奏;還有的揮動長袖,扭動腰身,手舞足蹈,動感十足……這些帶有戲曲表演場面的金代磚雕,以及現在仍然遍布于晉南一帶的戲臺建筑,正是彼時人文景況的一面鏡相。
散樂百戲是多種藝術和娛樂表演的泛稱,自先秦起,有著漫長的流變過程。至宋金時期,不僅上層人士追逐藝術享受,市民文藝亦蓬勃興起,社火、竹馬戲、舞獅等娛樂活動也在鄉村日益興盛,形態紛呈的戲樂滲透至世俗生活的各個方面,為多種表演藝術最終融合為戲曲提供了適宜的土壤。1965年山西省侯馬市出土的社火表演《瓜田樂》 ,雕刻了5位童子,正中一個肩扛大瓜,歡呼跳躍,以示豐收,左右兩邊各有兩位童子,一人吹橫笛,一人打腰鼓,二人敲小鑼,圍繞扛瓜者翩翩起舞,場面歡快,氣氛熱烈。另外,比較精彩的還有由兩圖組合而成的竹馬戲《士馬交戰》 ,只見騎馬將士頭扎軟巾,身著戎裝,足蹬馬靴,手擎大刀,跨馬交戰,一將在前奔跑,并回頭張望,一將在后打馬疾馳,緊追不舍。
戲中角色是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概括與提煉,順著展覽繼續前行,在“戲劇世相、粉墨百態”部分, 14件磚雕文物展示了金代戲曲的5個角色,讓觀眾了解當時主流戲曲金院本的輝煌。比如, 1973年山西省垣曲縣坡底村出土的一件磚雕上刻畫了一個頭戴直角幞頭、穿圓領窄袖紅袍、腰束帶、足著靴、雙手持笏于面前、神態端莊、一派官吏儀表的人物,這便是戲曲中的男主角末泥。同一地方出土的另一件磚雕上,兩人皆著長袍,前一人雙手置于胸前,右手執一團扇,正在側耳傾聽后面一人講話,后一人左手執磕瓜,雙手扶前者肩部,口對前者右耳說話,他們是制造笑料的丑角副凈和副末。而扮演女性人物的裝旦,梳發髻,戴花飾,面目清秀,體態豐滿,著雙錢紋長裙,外穿對襟長衫,衫襟袖口飾菱紋迭勝圖案,左手執團扇,右長袖搭于左手上。與裝旦同為1979年山西省稷山縣化峪3號墓出土的扮演官員的裝孤,則頭戴翹腳尖帽,穿圓領長衫,腰束帶,右手食指指著自己的眼睛,面向右邊婦女作說話狀,似在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
墓室磚雕:凝固的歷史圖像
本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人們期望亡者能夠繼續享受人間樂趣,墓室中以彩繪或磚雕等形式再現人間的各種舞樂、戲曲表演,便成為宋金墓葬的一大特色,并借助考古發掘得以再見天光。展覽中就復原了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金代墓葬——山西省稷山縣化肥廠磚雕墓,再現了墓室中精美的彩繪和磚雕。
這座于2009年出土的墓葬呈南北向,為仿木結構單室磚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和墓室4部分組成,墓室北壁是墓室的正面,中間砌一合緊閉的紅色板門,門兩側立一男一女兩名侍從,東西兩壁分別砌筑四扇格門,南壁砌筑4個戲劇人物,表情和神態不一,或謙卑、或拘謹、或滑稽、或從容,刻畫得栩栩如生,呈現出一幅有趣而又精彩的雜劇表演場景。
據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館長王清林介紹,金代墓葬尤為注重墓室營造,墓室中往往雕飾得富麗堂皇,四壁基部都是結構復雜的束腰須彌座,中部周遭砌雕花格子門,有些還有回廊欄桿,上部為重重疊疊的鋪作垂昂,有時砌出重檐屋頂形墓室,四壁一般由4座房屋的外檐建筑構成前廳、后堂、左右廂房式的四合院,這類墓室里戲曲裝飾幾乎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主題內容,仿木結構磚室墓中最為普遍的裝飾內容就是戲曲磚雕。普遍的做法,是將戲曲的場景繪圖模勒、制為磚雕,在修砌墓室時鑲嵌入墓壁,使之成為整個墓室結構的組成部分,又成為廳堂之中戲曲演出場面的象征性裝飾,與廳堂內室結構相配合,組成一個完整的當時家庭戲曲文化生活的立體環境。
近年來,山西地區發現的僅仿木結構的金代墓已有百余座,引人矚目的戲曲磚雕墓主要集中分布于晉南的襄汾、侯馬、稷山、新絳、絳縣、聞喜、垣曲一帶,墓室中的戲曲表演和社火樂舞磚雕造型生動、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的民間文化生活氣息。通過這些凝固的歷史圖像,我們才得以窺見戲曲形成時期,金代當年日常演出的盛景。
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鳴表示,山西地下埋藏有豐富的有關戲曲文化遺產的金元戲曲磚雕墓,從另一個視角向世人展示了那個時代民間文化的多彩與繁榮,以及戲曲藝術的深入民心。汾河下游的晉南,時為富庶平陽之地,是金代磚雕墓發現最多的地區,墓室仿地上四合院建筑,結構精巧,裝飾繁縟,散發著濃郁的民間世俗生活氣息,墓室多有成組戲曲內容的精美磚雕,生動再現了金代戲曲文化的表演信息。
金代戲曲磚雕不但為我們認識中國古代戲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史依據,其中包含的建筑、藝術、民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就像一座文化寶庫,揭示了金代北方游牧、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明的沖突、互補與融合的演變歷程。由于種種原因,金朝往往被棄置于受忽視的角落,難以進入人們意識的視野。王清林說:“我們的展覽不僅意在呈現金代墓室戲曲磚雕的魅力,更希望借此引發今人對于那個遙遠時代的關注與興趣,認識到那并非一個樸野無文的時代,相反,它是位于中國文明不斷向前推進的大脈絡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藝術報/云菲)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