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隋唐(581至960)
(一)概述
(二)民間音樂
1.曲子
2.變文
3.古琴音樂
(1)《大胡笳》和《小胡笳》
(2)《離騷》
(三)燕樂
1.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和立坐部伎
2.大曲
(四)音樂機構和音樂家
(五)中國音樂的外傳
(六)樂器和器樂音樂
(七)樂律學的發展
1.俗樂二十八調
2.移調、犯調和“解”
3.記譜法
(1)敦煌樂譜
(2)俗樂二十八調音高字譜
(3)減字譜
(4)律呂譜
六、宋、元、明、清(960至1911)
(一)概述
(二)民歌和小曲
1.民歌
2.小曲
(三)詞曲音樂
1.詞調音樂
2.散曲音樂
(四)說唱音樂
1.鼓子詞
2.諸宮調
3.貨郎兒
4.蘇州彈詞
5.梨花大鼓
6.京韻大鼓
(五)戲曲音樂
1.雜劇
2.南戲
3.昆曲
4.京劇
(六)樂器和器樂音樂
1.古琴音樂
2.琵琶音樂
3.其他樂器和器樂音樂
(七) 西洋音樂的傳入
(八)樂律學的發展
1.宋代的燕樂調的變遷
2.蔡元定的十八律
3.元曲六宮十一調
4.工尺譜
5.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
【近現代及當代音樂史部分】
一、近現代傳統音樂的基本情況及新發展
(一)“五四”之前傳統音樂的基本情況
(二)“五四”時期傳統音樂的新發展、民間音樂家及其代表作品:
城市小調、大鼓、評彈、京劇、評劇、越劇、民間器樂音樂
二、西洋音樂的傳入與學堂樂歌的發展
(一)西洋音樂文化的傳入
1.基督教宗教音樂的傳入
2.新式軍樂、軍歌的建立和發展
(二)學堂樂歌的產生與發展
1.中國早期新型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概況
2.學堂樂歌的基本內容
3.學堂樂歌的藝術形式
(三)學堂樂歌的代表性音樂家
1.沈心工及其學校歌曲
2.李叔同及其學校歌曲
3.曾志忞的音樂著述及音樂活動
三、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1912—1927)
(一)音樂社團及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1.社團
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上海大同樂會、北京國樂改進社
2.專業教育機構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上海專科師范學校音樂科、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
3.蕭友梅對專業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貢獻
(二)音樂思想、音樂理論研究與音樂學家王光祈
1.關于如何建設我國新音樂文化的不同認識
2.初期的音樂理論研究
3.王光祈及其音樂理論研究
(三)音樂創作
1.新型歌曲創作
2.蕭友梅及其音樂創作
3.趙元任及其音樂創作
4.劉天華及其音樂創作
5.以黎錦暉為代表的兒童歌舞音樂創作
四、 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分化(1927—1937)
(一) 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和城市音樂概述
1.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
2.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
國立音樂專科學校
(二)音樂思想、音樂理論研究與青主的研究和批評
1.音樂思想和音樂理論研究概述
2.青主及其音樂研究與理論批評
(三)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師生們的創作
1.黃自及其音樂創作
2.“音專”其他音樂家及其創作
青主、應尚能、周淑安、李惟寧、陳田鶴、劉雪庵、江定仙
(四)“左翼”音樂運動及聶耳等人的音樂創作
1.左翼音樂運動的開展
2.聶耳及其音樂創作
3.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及張曙、任光、麥新、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五、 音樂文化的多元時期(1937—1949)
(一)抗日戰爭時期音樂概述
(二)賀綠汀、冼星海的音樂創作
(三)江文也、馬思聰的音樂創作
(四)鄉土氣息的歌曲、秧歌劇和新歌劇及其音樂家
(五)該時期其他音樂家的創作和對傳統音樂的研究
譚小麟、丁善德、桑桐、楊蔭瀏
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音樂文化(1949—1966)
(一)概說
(二)聲樂創作
1.群眾歌曲
2.抒情歌曲
3.合唱
(三)器樂獨奏曲
1.民族器樂獨奏曲創作
2.鋼琴、小提琴獨奏曲創作
(四)合奏音樂及管弦樂、交響樂創作
1.民樂合奏曲創作
2.管弦樂創作
3.交響樂創作
(五)歌劇、舞劇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