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2014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烈士紀念日,雄壯激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又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唱響。歌聲中,中華民族前仆后繼為民族復興浴血奮斗的歲月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浮現,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豪情在中華兒女心中升騰。
每次,聽到這歌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曲譜的出版者,人民音樂出版社的編輯們心中都會涌起一份自豪之情。
8026.1:第一本書的書號
北京東城區溝沿頭33號,如今已經是個在地圖上消失的門牌。但在一本十年前出版的紀念人民音樂出版社成立50周年的薄薄書里,它被一次又一次地提起,在那里面,這個門牌和大門內發生的事情,在人民音樂出版社人的記憶中仍十分清晰。
1954年10月11日是一個分界,這一天,音樂家趙沨、孫慎、章枚,音樂出版家錢君匋等音樂界的知名人士來到這里,他們要在這里舉行一個儀式,翻開自己人生新的一頁,開啟新中國當時唯一的音樂出版社嶄新的航程。
從那一天起,這些聚集起來的人們和他們組成的音樂出版社,就開始做著一件事情,在五線譜上,為祖國鑄就音樂事業的輝煌。
白駒過隙。如今,人音社的辦公地點已在北京朝陽門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巍峨的大樓內,其間,出版社幾易其址,北京東城區溝沿頭33號的記憶,隨著第一代創業者的相繼離去,只是依稀留在回憶錄的字里行間。
“一幢二層小樓,二十幾個人。飯廳里有幾張八仙桌,那時吃飯是包伙制,每次吃飯,一桌人要等齊了再吃,有些家庭式的感覺。”
往事雖未如煙,但已沉入記憶深處。唯有60年間出版的萬余種書籍,依然歷歷在目。
“建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書(書號8026.1)是蘇聯歌劇腳本《沖向暴風雨》!苯ㄉ50年時,老編輯豐元草對此還記得清清楚楚。
60年,人民音樂出版社累計出版各類圖書萬余種,出版音像及電子出版物800余種。每年出版中小學教材一億多冊,每月在內地銷售圖書達1000多種,318種圖書及VCD輸出到德、美、英、韓、日等國家,《中國音樂教育》《音樂研究》《鋼琴藝術》《歌唱世界》四種學術期刊在全國影響廣泛。
2009年,人音社提前一年實現了成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音樂專業出版機構的諾言,成為一家在國際音樂出版領域擁有話語權的知名出版企業。德國朔特音樂出版有限公司、亨樂音樂出版社,美國海倫德音樂出版公司、阿爾弗雷德出版公司,奧地利環球音樂出版社等外國音樂出版社,越來越主動頻繁地來函來電,與人音社溝通各類國際專業展會的參展信息,了解人音社的參展愿望、需求、行程情況,以便盡早約定會談時間、地點、議題內容。那一年,盡管上海國際樂器展與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的時間沖突了,但是經過事先溝通,這些全球知名的音樂出版社最終還是來到了中國,選擇了上海國際樂器展。那一次,在48小時之內,人音社通過網絡,與德國朔特音樂出版有限公司簽署了26部音樂作品的版權輸出合同,這個項目后來被列入“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項目。
五線譜上鑄就的輝煌
紀念自己的60年,人民音樂出版社認真做了一件事,把60年出版的圖書編了一本目錄,厚厚的。
書目是有生命的。一個個書名,喚起了人們對一個個年代、一個個難忘事件的記憶。
書封上,土黃與淺灰平分了空間,五線譜如飄帶纏繞著地球,一行清秀的仿宋字——“外國名歌200首”,簡單明了。《外國名歌200首》如今還珍藏在幾代中國人的記憶中。即使是在它被列為“禁書”遭冷藏的年月,手抄歌譜和《紡織姑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山楂樹》等俄羅斯、蘇聯歌曲的優美旋律仍在校園、廠礦、農場廣泛流傳!拔母铩逼陂g,知青們只有在它優美的旋律中,才能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憧憬著不可知的未來。那時,一本遭禁的“200首”能換到一件當時最時髦的“板兒綠”(樣板團演員的綠軍裝),可見一書難求。
《抗戰歌曲選》《革命歌曲大家唱》……一部又一部音樂出版物,將一個個時代標記得鮮明而富有活力,一曲又一曲熟悉的旋律,把關于那個時代的記憶植入人們的心田。
這些歌曲和它們的旋律似乎有些久遠,但《中華大家唱(卡拉OK)曲庫》(簡稱《中華大家唱》)卻為今天的中國人耳熟能詳。曾幾何時,人們走進歌廳,曲庫里只能選到外來曲目!吨腥A大家唱》的出版改變了這樣的局面。1991年5月29日,《中華大家唱》首發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環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中華大家唱》的出版,是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好事、是音樂普及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華大家唱》收集的1000首歌曲,健康向上、悠揚動聽,深受音樂愛好者喜愛,發行量達37萬余冊。那時至今,雖然已經過去20多年,但如今走進歌廳的人們,依然徜徉在《中華大家唱》展示的天地中。
照片上,破敗的音樂教室與新建的廁所形成強烈反差,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刊登在《中國音樂教育》上的這組照片,是國家教委調研團當時在甘肅拍攝到的,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音樂教育的認知與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窘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85年7月,人音社受教育部委托,開始編寫全國小學音樂教育“統編教材”及教學參考書。由全國富有經驗的音樂教師和教研員編寫的這套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累計發行12億冊,為學校藝術教育科學化、規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后,人音社陸續出版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與五年制小學音樂教科書、三年制初級中學與四年制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普通高中音樂教科書》及全部教師用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音樂》。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人音社的九年義務音樂教材由于其優秀的編寫理念、過硬的出版質量、周到的售后服務,在中小學音樂教材領域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在全國單科教材品種的市場占有率排名中名列前茅。“音樂教材的編寫與推廣使用,普及了科學的音樂教育理念,這就是以學生為本、為教師著想、從教育著眼,以審美為核心,注意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重視創造性和實踐性,重視綜合性!碑敃r主持教材編寫的人民音樂出版社原社長吳斌說。
讀著人音社的書成長、成名,在中國是許多音樂家、作曲家相同的人生經歷。
“1954年,出版社成立的那年,我5歲,剛剛開始學彈鋼琴。孩童時期最早的印象是一本《莫扎特傳》,蔚藍色的紋面布封面,書名為燙金的字體,印制精良!边有蘇聯鋼琴家涅高茲的《論鋼琴表演藝術》《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李斯特論肖邦》等,人音社出版的這些書,是鋼琴家朱賢杰音樂與人生旅途中的伴侶!1978年4月,那個萬物更新的春天,人音社的音樂書籍重新出現在書架上的時候,真有一種老友重逢、失而復得的感慨,喜悅之情溢于言表,F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文革’,可能不會了解我們那時候的學習條件,當然也不能體會我們的心情。20世紀70年代,我和我的同學都是用手抄本學琴的。1978年,人音社及時地出版了一大批鋼琴教學中急需的樂譜,真是功德無量!
曾經有很多出版社找過作曲家劉湲,希望出版他的作品,劉湲都婉拒了?扇艘羯绱舜闻c他聯系,他立刻就同意將作品《土樓回響》放進《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因為我是從小看著他們的書長大的,人音社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重,我一定要在人音社出版自己的東西!
像朱賢杰、劉湲一樣,人音社的出版物就是這樣孕育著中國音樂人的藝術生命,鑄就著新中國音樂事業的輝煌。
向大眾普及音樂文化,人音社始終將其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須臾不曾動搖。在中華民族音樂寶庫中留下當代人的貢獻,人音人視自己的這一使命同樣神圣。無論是開創先河的《中國音樂詞典》《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抑或《中國旋律》《國韻華章》……為履行使命,人音人篳路藍縷,孜孜矻矻。
一首《叫我如何不想他》,詠出多少中國人的心曲;一曲《春節序曲》,找回多少中國人春節的記憶;一首《黃河的合唱》,激起多少中國人愛國的情懷。百年來的中國音樂創作,如黃河之水,從小溪,到川流,浩浩蕩蕩,奔流到海,其間有曲折,有回流,更有跌宕起伏,有旖旎秀美的景色,也有百轉千回的風光。為記錄下這百年風采,世紀滄桑,人音社推出《中國音樂百年作品典藏》(40卷)。李叔同、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青主、黃自、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馬思聰、江文也、聶耳、冼星海、賀綠汀、譚小麟、鄭律成、馬可等一代作曲家創作的大量中國音樂史上的“開山之作”和“奠基之作”赫然其中;丁善德、李煥之、吳祖強、杜鳴心、朱踐耳、羅忠镕、何占豪、辛滬光、王義平、呂其明、劉文金、雷振邦、陳鋼等一代作曲家創作的名曲名篇位列其里;譚盾、陳怡、郭文景、周龍、瞿小松、葉小綱、何訓田、王西麟、楊立青、趙季平、黃安倫等“新生代”作曲家創作的名篇佳作淋漓呈現。真可謂洋洋大觀。以國際通行的五線譜譜式和音響唱片形式呈現的一部部作品,從不同角度,勾勒出辛亥革命以來,中國專業音樂創作在繼承民族傳統、借鑒西洋音樂文化精髓探索中蹀躞前行的步履,為后來者留下了一面清晰的音樂歷史之鏡。
《羌山采風錄》獲得了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奥犝f不少的四川羌族民歌傳承者在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離去,歌集中有些羌族民歌的曲譜和原生態影像已成絕響,人音社當即決定將此選題作為文化重建工程盡快出版。從人音社近年來陸續出版的有關中國音樂史、中國戲曲史與民族民間藝術的著作,便可知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使命,已深刻融入人音社的企業文化!薄肚忌讲娠L錄》的作者萬光治說。
笛子吹出的長音飄浮在樂隊空曠的背景上,出人意料且意味深遠,勾勒出夢幻般的意境:烏曚曚的山巒,一重又一重;飄浮的云,幽深的空谷,無邊無際的靜穆。國際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創作的竹笛協奏曲《愁空山》,以作曲手法的高度、音樂內容的深度、演奏技術的難度,攀上當今竹笛音樂藝術的巔峰,在中國竹笛發展史上樹立起里程碑。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把《愁空山》帶到了國外:“早年,外國觀眾常常會覺得中國作品很有民族和國家的特點,但并不是完全能理解和聽懂,可是他們卻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愁空山》,認為這部作品是在發出中國的聲音,從音樂當中他們聽到了中國正在發生的故事。”《愁空山》由此也成為中國民樂協奏曲在海內外上演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
郭文景此刻就在臺下,雖然,他不是第一次這樣近距離地聽自己作品的演奏,但此次體驗是嶄新的。這位被《紐約時報》稱為“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在愛丁堡、巴黎、科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烏特勒支、都靈等地都舉辦過個人專場音樂會,這榮譽在國內目前為他獨享。他是國際著名的意大利出版社CASA RICORDI—BMG成立近200年來簽約的首位亞洲作曲家,出版社負責出版他的全部樂譜并向全世界作宣傳推展。但這一次,情況有了變化,郭文景成為人音社的第一個簽約作曲家。他把更多作品的傳播權授予了自己祖國的專業出版社。這次和他的作品一起收入人音社《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簡稱《曲庫》)的,還有其他14位成就同樣顯赫的中國作曲家的作品,他們是鮑元愷、高為杰、何訓田、賈達群、金湘、劉湲、唐建平、王寧、王西麟、楊立青、楊青、葉小綱、趙季平、朱世瑞。
2007年5月22日晚,人音社主辦的《曲庫》作品音樂會在中山音樂堂舉行,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京交響樂團,作曲家群體出席活動并進行現場簽名售譜。這是中國音樂界從未有過的盛況。曾經,中國當代作曲家的大中型樂隊作品因出版難、演出難而不得不投給國外出版商出版。而此次,中國的出版社、樂團、作曲家、院校、媒體聯手,平面出版衍生為立體化的系列文化行為。同時,這還是一次意義非同以往的開端,在西方國家音樂生活中已十分平常的作曲家簽約、樂譜租賃等合作方式從此在中國起步。人音社將獲得授權作品的演出總譜與分譜,租賃給全球各個知名樂團或教學機構使用,中國當代音樂的旋律在世界知名的音樂殿堂內回響。至今,《曲庫》中的作品已擴展為49部,一些在國外有授權的作曲家,也將作品在中國內地的版權授予了人音社。中國音樂出版開始在中國音樂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
輝煌中的人生
繼往開來,生生不息,一代代人音人將自己的智慧與才華,注入人音社的輝煌。
在這里工作過的,有音樂理論家趙沨。在人音社醞釀成立之初,他就多方協調,積極促成。出任人音社首任社長時,他還擔任著文化部辦公廳主任、全國音協秘書長。雖然趙沨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工作時間不長,卻給大家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一貫裝束普通、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而且總是口銜大煙斗,會上會下都侃侃而談。他常鼓勵和教導我們,要多出好書、快出書,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發展繁榮社會主義音樂事業多作貢獻。”
著名藝術家錢君匋,是人音社的開創者之一。這位1938年在抗戰烽火中創辦了“萬葉書店”的音樂出版人,新中國成立后,順應黨中央既定的發展出版專業化的方針,接受了音樂理論家、教育家繆天瑞先生的建議,決定把萬葉書店的出書范圍鎖定在音樂書籍,朝著音樂專業化方向發展,他的這一決策,為人民音樂出版社的誕生創造了重要條件。
中國音協原副主席、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勛章”獲得者、《救亡進行曲》的作曲者、著名音樂家孫慎,從做人音社籌備處主任開始,做過總編輯、社長,如今雖已98歲高齡,仍心系音樂出版事業的發展。創作了《黃橋燒餅歌》《勇敢隊》《新四軍進行曲》等著名歌曲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章枚在這里度過了人生中的大部分歲月。《新四軍軍歌》的曲作者何士德,在炮火連天的革命戰爭中,用歌聲、指揮棒、教鞭,為黨為革命立下功勛。和平時期,他參與了新中國電影音樂的奠基之業,建立起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電影音樂創作隊伍,無怨無悔地將自己的后半生獻給了人民音樂出版事業。
“1980年,肖邦誕辰170周年。兒童音樂編輯部約我寫篇紀念文章。文章發表后,我驚呆了,沒想到我那篇不像樣的文章經編輯部修改之后,完全換了一個樣,變得異常精彩,我感慨萬分。后來得知是潘奇同志親筆修改的。這件事給我觸動很大,一位出版社的領導,親筆修改一個普通作者的普通文章,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但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里說到的潘奇,也是人音社最早的創業者,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工作了一輩子。寫下感慨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重光,幾十年中,先后把自己的四本著作交給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累計發行200多萬冊。在編輯和作者之間,這是怎樣的信任與托付。
老一代人音人加入音樂出版事業時已是一根根燃出烈焰的薪火,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光芒匯入人音社的輝煌。在這里工作過和還在工作的更多的人,是新中國專業院校的畢業生,他們投身人民音樂事業,在發揮光熱中,成長起來,成為音樂出版的專門人才。
音樂家黃虎威先后在人音社出版過13件書著和作品!啊母铩螅蚁群笈c多位編輯有聯系。其中聯系密切的,以時間為序,有秦西炫、陳平、韓建邠、吳朋、童道錦、賀星等編輯,并已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對我的具體幫助和支持增強了我寫作的動力和信心。如果沒有他們的關心和信任,《和聲寫作基本知識》《伴奏音型樣式》就不會出版;《陽光燦爛照天山》(長笛獨奏曲)、《小曲三首》和《嘉陵江幻想曲》也不會出版;《轉調法》《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上冊)《簡譜入門》就不可能寫成,更不用說出版問世! 黃虎威提到的編輯,有資深的老編輯,也有新人。
“雖然在當下歌唱的天地里,各種別有洞天的美妙歌聲如同這多彩的世界一般絢麗繽紛,但我們越來越需要探求更加寬廣的音域、更加多彩的音色、更細層次的強弱、更加有致的控制來豐富我們的歌唱,用以表達我們日漸豐沛而細致的情感,這也正是我們創辦《歌唱世界》的初衷!比艘羯缟玳L莫蘊慧寫在《歌唱世界》創刊號“主編寄語”中的一段話,令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田玉斌念念不忘:“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人音社以發展我國的歌唱事業為己任,表現出一種責無旁貸和敢于擔當的主人翁精神!從這本精致的雜志中,我們看到了編輯人員白手起家,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一代代人音人身處的時代不同,環境各異,但不曾改變的,是為作者作嫁的無怨,為讀者服務的無悔。一個甲子,只是一個驛站。“前行是最好的紀念,繼承也是一種前行”,背負著這樣的理念,人音人的腳下,將走出更新的步伐。(記者 莊建)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