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迪奧・阿巴多 趙和平畫
【看點】
意大利總理恩里科・萊塔在意大利政府的新聞公報中表示:“阿巴多用其一生詮釋的音樂才能、社會貢獻及其在意大利乃至整個世界取得的杰出成就,將會寫入意大利的史冊。全世界音樂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舞臺上永遠的主角。阿巴多已經成為文化和道德的典范,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將永遠活在年輕人的心中!
享譽世界的意大利指揮大師、終身參議員克勞迪奧・阿巴多因身患胃癌于1月20日在其位于博洛尼亞的寓所中與世長辭,享年80歲。阿巴多將其偉大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古典音樂事業,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美妙的音樂篇章,被譽為意大利“音樂之魂”。
獲悉阿巴多逝世的消息后,意大利總統納波利塔諾表示:“克勞迪奧・阿巴多的離世使我個人深感悲痛,同時也是整個意大利和世界文化界的一大損失。最近幾個月里,糾纏阿巴多多年的病魔變得日益強大和致命,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舊憑借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力與病魔進行著頑強抗爭。我作為一位多年的朋友和仰慕者,同時代表意大利共和國向他致以崇高敬意。對于一位為意大利古典音樂在整個歐洲甚至世界范圍內帶來榮耀的人,阿巴多以他無與倫比的才能和社會責任感為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作出了自己的杰出貢獻。也正因此,我授予其共和國終身參議員的榮譽身份。阿巴多的貢獻不僅在于他對音樂本身的詮釋和創造,還在于他一直致力于對年輕音樂家的培養,這才是他所留下的最為寶貴的遺產。阿巴多的精神將會永遠被意大利人民和全世界癡迷于他音樂的愛好者們銘記。”
意大利總理恩里科・萊塔在意大利政府的新聞公報中表示:“阿巴多用其一生詮釋的音樂才能、社會貢獻及其在意大利乃至整個世界取得的杰出成就,將會寫入意大利的史冊。全世界音樂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舞臺上永遠的主角。阿巴多已經成為文化和道德的典范,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將永遠活在年輕人的心中!
阿巴多1933年出生于米蘭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親在米蘭最著名的朱塞佩・威爾第音樂學院教授小提琴,母親則是鋼琴家和兒童文學作家,哥哥既是鋼琴家同時還在米蘭音樂學院教授作曲。阿巴多11歲開始系統學習音樂,在得到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鼓勵后立志投身音樂事業。阿巴多1955年畢業于米蘭音樂學院,隨后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65年,應指揮大師卡拉揚邀請,阿巴多來到薩爾茨堡音樂節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出馬勒的《第二交響曲》,這次成功的演出也成為了阿巴多音樂生涯的轉折點。1968年,阿巴多成為斯卡拉歌劇院首席指揮。1971年,阿巴多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簽訂終身指揮合約。1979年,阿巴多出任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86年,阿巴多出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阿巴多2000年確診胃癌,后戰勝病魔并奇跡般復出。2013年8月,盡管阿巴多的身體狀況已經十分糟糕,但他仍堅持完成了琉森音樂節上的演出,這場演出也成為了阿巴多的絕唱。
雖然阿巴多的藝術造詣使他曾有機會執掌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多所樂團,但他卻不愿成為媒體聚光燈下的焦點。阿巴多一直刻意回避媒體的采訪,他曾說:“我熱愛音樂,這已足夠。”當得知自己身患絕癥的消息后,阿巴多仍舊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他曾對自己的樂手們說:“你們才是我的特效藥。”阿巴多完全可以憑借自己在樂壇的資歷和地位“呼風喚雨”,但在朋友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低調到有些靦腆和羞澀的長者。與其他許多明星相比,阿巴多是默默無聞的,但他在音樂領域所達到的高度卻是無人可以企及的。也許正是因為他的不善表達,阿巴多才有更多的時間將精力集中于詮釋和演繹那些偉大的作品,幫助那些初露鋒芒的年輕音樂家們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巨星的隕落會在夜空中劃出最為耀眼的光亮,阿巴多的人格魅力正如他一生演繹的音樂作品一樣,將會永遠被世人銘記。(本報記者陳曉晨)
【鏈接】
阿巴多與中國
阿巴多曾兩次來華演出,第一次是在1973年4月,許多中國音樂家在回憶那次演出時仍難以掩飾如“朝圣”般激動的心情。第二次則是在2009年9月,阿巴多在國家大劇院連續演出了四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已經年逾七旬的阿巴多并沒有大師的架子,每晚演出前都是自己乘坐地鐵來到國家大劇院。(陳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