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云門舞集位于臺北八里的排練場失火,許多道具服裝被毀。唯一“幸存者”是舞作《九歌》里的面具。舞團藝術(shù)總監(jiān)、編舞家林懷民,當(dāng)即含淚許諾復(fù)排《九歌》。2013年,這部象征浴火重生的作品如期重演,在大陸五個城市上演。這年,云門舞集這個華人第一個現(xiàn)代舞團,已堅持了四十載。
2013年對林懷民而言也是豐收的一年。年初,他被美國舞蹈節(jié)授予“終身成就獎”。在這座現(xiàn)代舞的“名人堂”里,比肩瑪莎·葛萊姆、皮娜·鮑什等大師,成為歐美以外首位獲此殊榮的舞蹈家。年末,他為云門40獻上“生日賀禮”《稻禾》。在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云門再傳喜訊:位于臺北淡水、造價6.6億新臺幣的云門新址,獲得芝加哥阿法伍德基金會500萬美元的捐贈,將于2015年春季試運營。
年少時那些關(guān)于舞蹈的夢,自26歲創(chuàng)辦云門舞集起,一樣一樣地實現(xiàn)了。林懷民卻說自己“不太有夢想”,因為“所有夢想最后都要變成計劃,計劃會變成小事”,然后“就被這些東西追著跑”。他開始規(guī)劃五六年后的退休,在日程本上一樣一樣完成,讓一切發(fā)生。
舞團 舞蹈一定要面對觀眾
新京報:云門舞集40周年之際,你創(chuàng)作的《稻禾》世界首演,談?wù)勥@部新作吧。
林懷民:前年我去了池上(位于臺東縣),在幾十公頃的稻田里,風(fēng)一吹,人就放空了。在今天,土地普遍遭受破壞,城市生活使人非常焦慮,池上的風(fēng)景讓人感動。為了美,他們還拒絕電力公司在田里插電線桿。《稻禾》背景的影像是我們請一位攝影家花兩年時間跟拍的,在一個定點記錄稻子的整個生命歷程。云門40周年,我決定要回到土地,回到人民,云門在創(chuàng)辦的時候就是想去演給人民看的。
新京報:云門創(chuàng)辦以來,持續(xù)做了很多藝術(shù)公益活動。
林懷民:云門舞集的公益活動主要是大型戶外演出,云門2(1999年創(chuàng)立,為青年編舞家與年輕舞者拓建舞臺)每年有平均3/4時間在做公益演出。我們有一個傳統(tǒng)是,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下午的演出作為教育場。《稻禾》去池上給鄉(xiāng)親演的那場,我自己都哭了。那天有二三十個人是坐著輪椅來的,他們很多人在家待久了,能出來看表演,開心得不得了,下雨了都還在拍手,沒有人撐傘。這些普通觀眾沒有知識分子的那些東西,他們反而沒有了障礙。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