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對于當時36歲的郭躍進來說意義非常。她要去北京角逐梅蘭芳金獎,而她高齡早產的兒子還正在哺乳期,兒子、北京,成了擺在郭躍進面前的選擇題。“如果我去北京學戲,就意味著兒子要斷奶,我這一生都不能再用母乳喂養我的孩子了。作為母親,我心如刀割。可是,去北京參賽,我已是山東唯一的選手了,對個人是難得的交流機會,對山東是肩負的責任重大。”郭躍進回憶說,決定去留的那晚,她徹夜未眠,抱著襁褓中的孩子默默流淚。“丈夫被我哭得不知所措,像個不倒翁般時躺時坐,不知如何安慰我、開導我。”郭躍進沒有辜負山東人民的期望,她堅強地趕往北京,為追求京劇藝術繼續登上了舞臺。
“梅蘭芳金獎大賽是京劇界最高層次的比賽,參賽演員可謂群英薈萃,其中有久享盛名的藝術家,也有當紅新星,競爭十分激烈。”郭躍進說。為了在決賽中取得好成績,她每天足蹬三寸厚底靴,身穿大靠,在夏季炎熱的排練廳里不分晝夜地反復苦練兩個重頭戲劇目《對花槍》和《八珍湯》。
最終,郭躍進以其精湛的演技一舉摘取了梅蘭芳金獎的桂冠,并確立了自己“形神兼備,文武并重”的“老旦之美、之魅”藝術風格。
當老師更有價值
“當一名老師,以自己的學識和經驗去培養更多的人才,而且教學相長,比當一名演員更有價值。”采訪中,郭躍進常說這句話。這也是她多次將舞臺放在次要位置,而選擇教學的原因。她在堅守教育崗位36年間,取得教學成果及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頗多。
2005年,郭躍進為開拓京劇藝術受眾面,立足高校產、學、研、創,奮斗一年將《佘賽花》搬上央視熒屏,并摘得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第二十六屆飛天獎,這在全國高校尚屬首例。當被問及出品這部電視劇的最大收獲時,郭躍進感慨地說:“我帶領100多名師生、十幾輛車開往橫店影視城拍片,當時一切都是嘗試著邁出第一步!現在想想,人真了不得,人能創造奇跡啊!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對人的認識,是精神上的凈化和升華。在這次拍攝中,我的精神和體能都經歷了極限挑戰,徹底領悟到何謂信仰、何謂事業!”
如今,郭躍進又在中央戲劇學院努力開拓著。她被中戲引進為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帶頭人,籌備并建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京劇系,擔任系主任一職。
“中戲辦京劇系要找準定位。我覺得,這個系不要大辦要精辦;要教學、實踐、科研三位一體,并行并重;要使京劇藝術與其他藝術融會貫通、取長補短、為我所用;要在嚴格繼承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等等。”郭躍進說。
在這樣的辦系理念下,中戲辦的京劇系果然與眾不同,培養方案科學嚴謹,因材施教細化入微。深入了解,這一做法很有文化擔當。“京劇系的建設,進一步深化了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的內涵建設;突出了寫實與寫意兩種演劇樣式創作的結合、基礎與前沿的對接、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注重培養知識結構系統、演劇素養全面、學術視野廣闊、能夠駕馭民族風格演劇特色的實踐型創新人才。”郭躍進說,“作為學科帶頭人,自己身上擔子不輕,必須以勇于探索的拼搏精神,與同仁們一起為國粹藝術貢獻所能,勇往直前。”(中國文化報/張婷)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