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標
1、系統掌握中國教育史的基本知識,把握教育思想演變、教育制度發展、教育實施進程的基本線索,特別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認真閱讀和準確理解有關中國教育史的基本文獻,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養嚴謹、踏實的學風,掌握學習教育歷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夠運用教育史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評價中國歷史上的教育現象,探討有益于現實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啟示。
4、通過歷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養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查范圍
一、西周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
“學在官府”;大學與小學;國學與鄉學;家庭教育;“六藝”。
二、私人講學的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講學的興起
私人講學興起;諸子百家的私學;齊國的稷下學宮。
2、孔丘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庶、富、教”:教育與社會發展;“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教育與人的發展;“有教無類”與教育對象;“學而優則仕”與教育目標;以“六藝”為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行結合;論道德教育;論教師;歷史影響。
3、孟軻的教育思想
思孟學派;“性善論”與教育作用;“明人倫”與教育目的;人格理想與修養學說;“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
4、荀況的教育思想
荀況與“六經”的傳授;“性惡論”與教育作用;以培養“大儒”為教育目標;以“六經”為教學內容;“聞見知行”結合的教學方法;論教師。
5、墨家的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
“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以“兼士”為教育目標;以科技知識和思維訓練為特色的教育內容;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禁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7、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
《大學》:“三綱領”、“八條目”;《中庸》:“尊德性”與“道問學”、學問思辨行;《學記》:學制與學年、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教師。
三、 儒學獨尊與讀經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以養士;實行察舉,任賢使能。
2、封建國家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經學教育;太學;鴻都門學;郡國學。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論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