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楊通六初次認識是在北京。大概是在1956年底到1957年初左右。當時北京有個全國性的音樂歌舞的匯演,在四川代表團的團員中,有許多是當時‘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的成員,楊通六就在其中。
我當時21歲,正在中央音樂學院讀五年級,同班有一位很要好的拉大提琴的同學叫宋濤,她和她的男朋友田聯韜,都是從‘四川人民藝術劇院’在職考到中央音樂學院就讀的。據說四川代表團的節目時當時各省節目中一流的,于是他們兩位、以及邀請我一起到北京看他們的舊同事們的演出。(同行的還有當時在中音‘干部進修班’進修的該劇院的歌劇團團長馬惠文)。我那時因為改編笛子獨奏曲(河北民間樂曲)《喜相逢》成小提琴獨奏曲而在學院第一屆器樂創作比賽獲獎,正在著迷于搞‘小提琴民族化’,所以很希望吸收到更多的我國各地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營養,所以欣然答應。他們把我帶到當時的四川代表團駐地‘北緯旅館’,把我介紹給他們樂隊成員,我給他們拉了新出爐的《喜相逢》(舊版),然后他們推舉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楊通六代表他們表演了莫扎特的第四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這就算當時的‘以琴會友’了。當時在場的還有在四川及重慶地區曾經名噪一時的杜家華、馮叔镕等,可惜現在都已經作古了。我聽了楊通六拉琴之后,覺得很不錯,問他跟過什么人學?他說出來都是不大有名的當地的一般樂手,基本是自學成才,我為他的才氣感到驚奇,于是鼓勵他考音樂學院,因為不少在校學生還不如他呢。末了大家還討論許多技術問題。
大家熱烈交談不久,他們就要出發去演出了。我要看但又沒有門票,楊通六就給我一把他用的‘三弦’(那個時代地方團體每個樂手都要‘一專多能’),叫我背起來跟著他們樂隊混進后臺,然后等演出前,再從后臺溜到前面的空位置上,(每場都有一大批好位置預留給‘首長’,而‘首長’們卻‘因故’沒來,這點他們演出多了,都很有經驗了)。
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見面。帶我去找他的宋濤如今是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已退休;田聯韜是知名的我國民族音樂學專家,專攻少數民族音樂,也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不久前還在中央電視臺上看見白發蒼蒼的他在演說。)
1957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左右,楊通六果然到中央音樂學院來考入學試來了,我們為重逢而高興。雖然我正在忙于準備畢業考,但是還是有不少交流的時間。我聽說他在1955年被打成‘胡風分子’關起來的時候,居然在‘牛棚’里用一個掃把的頭作為小提琴的指板而沒有中斷練琴時,被他的毅力感動得記了一輩子。
當時適值‘整風、反右’運動之間,我不知道這是‘陽謀’,而在練琴之余的時間,給管弦系同學為‘幫助黨整風’而組織的一個叫‘管弦系陣地’的、后來被打成‘反黨小集團’的成員們(例如現在旅美小提琴家洪威廉等)寫的稿子抄成‘大字報’。
楊寶智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