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市場:放下架子走近群眾
近年來,一些民族音樂處在大眾熟悉、市場陌生的窘境之中。熟悉是因為琵琶、二胡、笛子等民族樂器古老而悠久,是伴隨中國人生活了幾千年的音樂產物;陌生是由于那些以西方現代手法創制的、新奇怪異的作品誤傷了觀眾對民樂的感情,使民族音樂脫離了大眾、遠離了市場。
“對于很多觀眾來說,民族音樂是小眾的、是被市場邊緣化了的。為什么?全國的民族樂團在演奏曲目上除一些改編與移植的經典代表作品外,大部分曲目為新創作品,而這類作品大都是由各類專業音樂藝術院校培養出來的專職作曲家創作的。同時,這些作品只考慮技術性和學術性,而不顧觀眾的審美需求,成了圈內自娛自樂的工具,使得民樂疏遠了觀眾,久而久之,誰還愿意聽民樂呢?”席強說,“因此,如何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如何回歸民間、找回自我,如何挖掘那些流傳和存活于民間的優秀曲目和表演形式,并在實踐中加以繼承與應用,是當前民樂事業的發展重點。此次舉辦全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活動,目的就是整合民間音樂資源,發掘民族器樂作品,發現民族音樂人才,切實推動我國民樂事業的繁榮發展。”
席強說,要想讓民族音樂源遠流長,必須要強調作品的可聽、可視和市場性,提高院團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始終堅持以創作演出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目標,為民族音樂演出市場作出了重要貢獻。樂團先后推出《江山如此多嬌》、《艱難·輝煌》、《西游夢》、《牛郎·織女》、《泱泱國風》、《美麗新疆》、《西藏春天》、《這山唱那山》、《香江明月夜》等多臺民族管弦樂音樂會,觀眾好評如潮,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
“現在許多新作品都是閉門造車、自娛自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調整思路,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聽聽、看看,學會用自己的母語思維去表達,這樣才能使民族音樂走近觀眾,不斷向前發展。”席強說。
民樂傳承:藝術家要有尊嚴地生活
從2008年的700多萬元,到2012年逾2000萬元,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的收入節節攀升。“保護民樂,最基本的是要為藝術家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要給他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為繁榮文藝舞臺而全心全意地創作和表演。”席強說。身為一團之長,除了抓創作,他還通過推民樂、出精品、走市場,讓院團演職員們的物質生活得到顯著改善。
截至2012年11月底,樂隊演職人員月平均工資為9000多元,簽約演員的月平均工資近7000元,合唱隊演職人員月平均工資6000多元,演職員工收入比2011年增加了20%,從2010年以來以20%的速度逐年遞增。
盡管演出收入與其他院團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海內外同等規模的民族樂團里,中央民族樂團藝術家的生活水平相比而言算是名列前茅。“我們沒有依靠社會贊助資金和上級某些事業經費撥款來向大家發放演出費,我們的收入是靠全團演職員工在演出市場上辛辛苦苦、一點一滴創收的。樂團不斷上演優秀創新民族音樂作品,盤活了樂團的資源,繁榮了民族音樂舞臺,使我們藝術家的人生、事業、藝術理想都得到了發展,這是中央民族樂團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最大成效。”席強表示,“藝術家們在生活上有了尊嚴,我們的文化表現才能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