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音樂學系教授劉云燕的遼海講壇學術講座在我院如期舉行。此次講座由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沈陽音樂學院承辦,講座題目為《聚焦樣板戲中于會泳的音樂創作》。劉云燕,中國音樂史學會會員,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博士,對現代京劇樣板戲有深入的研究,舉辦過多次相關講座,其論文《聚焦京劇“樣板戲”中于會泳的音樂創作》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的系列文章之一。
在講座中,劉云燕首先向聽眾作了有關中國戲曲的歷史發展以及京劇的簡要介紹,之后著重講解了京劇在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時期的創作和演出情況。她通過文字、圖片等方式對樣板戲的歷史背景和內容形式進行了介紹。
京劇樣板戲的發展大致分為“前期”和“后期”兩個階段,劉云燕分別選取了這兩個時期的多部代表作品進行了音像欣賞與譜例分析,詳細講解了“樣板戲”區別于傳統京劇劇目的諸多新特征。于會泳作為文革時期的風云人物,曾參與了多部“樣板戲”的創作,例如《海港》、《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對“樣板戲”的發展影響深刻。在講座中,劉云燕對于會泳為京劇創作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客觀的評價,肯定其“專曲專用原則”、“主題音調的使用”、“板式擴大”等方面的創新對于京劇發展的意義,并進一步從音樂本身的調性、旋律等方面進行說明,使聽眾更加了解于會泳的音樂創作。
講座的最后,劉云燕與聽眾一同欣賞了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中的經典片段,并對聽眾所關心的“樣板戲為何沒有隨著文革的結束而湮滅”、“當今應如何看待這些作品”等問題闡釋了自己的觀點。講座在聽眾的踴躍提問和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