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芭蕾舞劇《吉賽爾》昨晚在東方藝術中心結束了它在上海的演出,前日和昨日的兩場演出共1800多張門票,只有不到200張沒賣出,這在上海的舞蹈類演出市場中算很不錯的票房成績。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較于《天鵝湖》這樣華麗大氣的古典芭蕾舞劇,《吉賽爾》更像是一部“小清新”。北京《芭蕾雜志》副主編徐斯美觀看后評價:“新西蘭皇家芭蕾舞團將《吉賽爾》整體編排得不錯,是蠻規矩的一個版本,舞者們的表演也算中規中矩。”
新西蘭皇家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是伊森·斯蒂菲爾(Ethan Stiefel),他在去年7月從美國芭蕾舞劇院退役時,還被《紐約時報》譽為“一個芭蕾時代的結束”。在他的指導下,“維麗”(女鬼)的群舞成為演出中最唯美的段落,使得觀眾屏住呼吸:維麗們先是披著白紗在陰森飄渺的月光下出現,繼而揭掉白紗,露出透明白紗裙和頎長的脖頸與鎖骨,并接連完成了一串整齊劃一的阿拉貝斯克動作(古典芭蕾中最優美的基本舞姿之一),在單腳點地前進抑或穿插進對方隊伍時,她們也能在保持平穩隊列結構的同時散發出威脅與緊張的氣息。
扮演男主角阿爾貝特的中國舞者祁歡得到了觀眾的肯定。第二幕阿爾貝特與吉賽爾琴瑟和鳴的雙人舞,是劇中難度最大的舞蹈段落——阿爾貝特因吉賽爾去世情緒低落,加上又被鬼王米爾達控制,所以不僅要將悲痛落魄的情緒做足,還要像戴著鐐銬跳舞般持續不斷地跳20多分鐘,直至筋疲力盡倒地不起。當祁歡在臺上一氣呵成完成托舉、大跳、雙腿擊打等動作時,臺下早已響起一片按捺不住的掌聲。“祁歡在發揮穩當的同時也留有余地,技巧很到位,沒有任何紕漏。”徐斯美評價說,相對祁歡的穩當,女舞者安托尼婭在扮演吉賽爾時,腳下功夫不免弱了點,穩定性也沒那么充足,整體的感覺是硬氣多過柔美。
《吉賽爾》是舞蹈編導讓·科拉利、朱爾·佩羅以及法國作曲家阿道夫·亞當創作于1841年的法國芭蕾舞劇,該劇取材于德國詩人亨利希·海涅所作的《妖精的故事》。在這個古老的德國傳說中,喜愛跳舞的少女在婚前被情人離棄,屈死到達冥界后,通常都會變成舞蹈幽靈“維麗”,為了復仇,她們常常會在半夜時分頭戴花環、身披白色禮服,將誤入森林、山谷、墳場的青年圍住,并讓其一直跳舞直至疲憊而亡。(東方早報/廖陽)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