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音樂的趨勢與音樂文化的輝煌期
國內音樂文化的輝煌期,與影響文化趨勢,走向的主要因素
音樂是人類九大藝術之一,而音樂的起源甚至無法考究,但音樂卻總能給人們帶來各種意義上的需求,小編今天就帶你探討國內音樂文化的輝煌時期,與影響音樂文化趨勢走向的幾大因素。
一.國內音樂的趨勢
說起音樂,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明星,歌手,娛樂圈,等等,這些都和音樂
息息相關,而從70,80年代開始,這些閃耀的代名詞漸漸的引入國內,例如大家
熟知的黃家駒,崔健,等人被稱為中國音樂教父。
在那個提起音樂,人們都無法贊同的70,80年代,這些前輩們用自己的行動與努力把自己,與尚未發芽的音樂文化完全的帶動起來,從那時候人們才清晰了了解到,音樂是個什么東西,它能帶來什么,它能創造什么。音樂那個年代,是巔峰期。
說回重點,其實音樂直到至今在國內,并沒有過巔峰的時期,或許你會說,華語樂壇那時候就是巔峰,我不否認但我也不認同,因為華語樂壇有將近一半的歌都是買的日本兩位知名歌手中島美雪與玉置浩二的版權,所以至今華語樂壇都被掛上了“中島美雪與玉置浩二養活了大半個華語樂壇”的梗。
其實說到底,音樂發展的沒落與突破則完全取決于人群,人對于新鮮事物的喜愛是無窮盡的,一個作品盡管多好,始終會被“消費掉”從而被新的取而代之,而音樂人就好像生產商,你必須得源源不斷的生產,和保證質量的生產“商品”否則你的“商品”。甚至你都會被“市場”淘汰掉。
所以,只要哪怕還剩一個人對音樂有需求,那音樂的趨勢就不會斷。
二丶影響趨勢走向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1.過度商業化
結合上面所說的,哪怕只剩下一個人對音樂有需求,那么音樂文化就不會沒落,那這個需求本身會影響到音樂的發展嗎?答案是肯定的。一首歌,有好歌和壞歌,甚至你無法想象,至今的壞歌口水歌的數量居然比好歌多的多,而這個現象導致了音樂圈過度的商業化,創作出來的東西只是為了賺錢,達成任務,只求數量,完全忽視了質量,從而讓人們導致視聽疲勞,不再對這個圈子抱有期待感,漸漸的,音樂圈就變成了一個毫不負責任的垃圾場,而走向沒落,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2.自身學習條件與環境的兩極化
眾所周知,現在的社會是窮人多富人少,窮人學不起,富人學得起,但都是三分鐘熱度,這種情況很難改變,甚至可以說無法改變,那窮人就注定不能接觸音樂嗎? 并不是。有句話說的好,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整天埋怨做不到的都是借口,只是你不愿意付出行動而已。
在黃家駒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環境,比現在差的多,但是他之所以能成功,能讓他的歌聲持續20多年都沒有被人遺忘的因素是什么? 黃家駒他家庭很窮,買不起吉他,就去借別人吉他的來練習,買不起鼓,就拿家里的鍋,紙箱和桶來代替,就是這么一個從不待家里,喜歡到處玩的人,變成了可以三天里除了吃飯其他時間都不出房門的音樂瘋子,瘋狂的就連手指彈到痛得不能再痛時,會用冰塊把手指凍麻,從而麻痹疼痛感。就是因為他這樣的堅硬不服輸肯付出的性格,造就了他至今那無法撼動的地位與影響力。
而回到現在的音樂人,依然不會創造條件,依然不會變通思想,而這種先天不允許的環境,變成自己不想為之付出行動的擋箭牌;而會音樂和對音樂造詣比較深的人卻毫不在乎新人,也沒有把行動用在造福后輩,與提升環境氛圍的因素里,只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只為賺錢,而這兩種心態則被越擴越大,從而導致了音樂環境扭曲的兩極化。
總結最后,國內音樂氛圍的趨勢之所以會搖擺不定,完全是歸根于音樂人本身的不負責導致的,前輩們有的眼光短淺,盲目的商業化,有的高高在上嫌棄后輩;而新人們不愿付之行動,有著除非環境允許,不然我也沒辦法進行的思想心態來對待事物。而專業與非專業的人群,猶如一面厚厚的墻完全的將他們隔開,沒有交流,沒有理解,只知道一味的追求著自己所謂的“理想鄉”,結果是人們不喜歡,聽眾聽不懂的現象。但這也并不代表他們做的是錯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你無法干預其中,只是你自己覺得這樣做是否值得繼續下去而已。
我們的環境是時常改變的,條件是要創造的,音樂教會人們的不僅僅是興趣愛好,當你明白音樂自身的意義后,你就已經為音樂文化做出了貢獻。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