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葉小綱位于中央音樂學院的擁擠的辦公室,見他身影忙碌,各種事務、電話不時包圍著他。這位大家熟知的作曲家,多年來在音樂會音樂、舞臺音樂、影視音樂等方面都不斷有佳作問世。最近,一場名為《中國故事·大地之歌》的音樂會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艾瑞·費舍音樂廳亮相,這是葉小綱與北京演藝集團攜手打造的音樂文化品牌“中國故事”的首站演出。
問及此次音樂會的緣起以及為何選紐約為首站演出地點,葉小綱坦言,自己是個感性之人,這緣于年輕時代的一個想法。1988年,他第一次在林肯中心留影時,心中閃過一個想法:“總有一天我會來這里開音樂會。”而選擇底特律交響樂團作為首站合作樂團,更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末他去美國留學時,每次返校都要經過底特律城,他在空中俯瞰底特律市中心高樓大廈在夕陽下閃爍著輝煌的金色光澤,心中冒出念頭——總有一天我會讓這個城市的交響樂團演自己的作品。時光荏苒,世界變化巨大,當年乘坐無數次的美國“西北航空公司”已經不復存在,世界著名的汽車城底特律已不復輝煌,而他留學的伊斯曼音樂學院所在地羅切斯特市也由于“柯達”與“施樂”公司的過氣變得蕭條。葉小綱覺得,世界變化再大,城市也許會陷落或毀滅,但人類的精神追求仍在,自己的音樂理想仍在,此次籌劃音樂會的機緣巧合,剛好有機會讓他踐行了年輕時的理想。
葉小綱為此次音樂會取名為“中國故事”,他希望用自己的音樂語言和敘事方式,將自己理解的中國文化傳遞出去,為此他選取了《最后的樂園》、《喜馬拉雅之光》、《大地之歌》3部跨度近30年的各時期代表作品作為音樂會曲目。這3部作品的創作時間差不多相繼間隔10年,分別代表了葉小綱在各個階段對社會、文化思考的人文情懷。
東西方的文化交匯
中學畢業之后下放到農村,每天和村里百姓一起重復簡單艱苦的農業勞作,葉小綱體會到中國農民生活的艱辛與掙扎。這段難忘的日子成為《最后的樂園》的素材藍本。1993年,接受了美國音樂教育影響的葉小綱,在美國創作了中國農村題材的《最后的樂園》。
這部取材中國的作品是葉小綱留學美國時期的最后一首作品,音樂語言和形式有西方古典音樂的結構與嚴謹,藝術構思完整,用小提琴與樂隊演奏的強烈對比,將細微的中國民族特色與交響樂方式結合,體現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這部作品自問世以來已經演出多次,國際認可度非常高。或許是因為這部作品采用西方音樂結構打造的中國題材更能讓西方人理解中國,法國著名芭蕾舞大師羅蘭·佩蒂在無數中國音樂作品中,曾選中它編排導演了一個現代芭蕾作品,名為《最后的天堂》。葉小綱在觀看這個舞蹈演出之后,深感羅蘭·佩蒂讀懂了自己的音樂,羅蘭將他音樂中所承載的情感與思想用最恰當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出來。這次在紐約的演出,由世界著名的美籍華裔小提琴家林昭亮擔任獨奏。
相隔百年的音樂回應
葉小綱說,自己創作的《大地之歌》既是源于馬勒《大地之歌》的啟發,也是對這部百年之前的經典作品所做的一個音樂回應。不同的是,葉小綱認為馬勒在作品中更多表達了作曲家精神幻滅的痛苦和失望,希冀在天堂中尋求靈魂的安寧,而自己創作的狀態是比較入世的,作品體現對人生的一種積極、勵志的激情。馬勒的創作是在輾轉翻譯過幾次的德語語境上進行的,而葉小綱的創作基礎是唐詩,語境完全不同,音樂結構充滿了葉小綱自身的特色。他運用戲曲的行腔,融入了更多中國化音場的意境。從小熟讀詩詞和對中文語調的熟練掌握,讓葉小綱在創作《大地之歌》時有原創語言上的優勢,而唱腔旋律“葉小綱式”的呈現,體現了他幾十年對中國語言熟練駕馭的功力。
《大地之歌》在國內外上演多次。2005年,由余隆指揮的中國愛樂樂團就攜《大地之歌》(第一版)在林肯藝術中心首度登臺,獨唱者為柯祿娃,取得很大的成功。今年春節,又由余隆指揮紐約愛樂樂團演出了其中一個樂章,演唱者是黃英。本次在紐約演出的是《大地之歌》全本,女高音由著名的加拿大黑人女歌唱家Measha Brueggerosman擔任,她是一位世界級歌唱家,已在著名的德國Deutsch Grammaphone 發行唱片,這次是她第一次用中文演唱中國作品。葉小綱坦言,其實雙方都捏著一把汗,但在紐約這樣多元化的國際化大都市,“這非常有意思,而且是很吸引眼球的一件事”。男中音則由本作品的首唱者、在國際音樂舞臺聞名遐邇的袁晨野擔任。
源自西藏的心靈之光
葉小綱喜歡西藏地區的佛教、古典及民間文化。他從1985年開始創作西藏題材的作品。他說,西藏帶給人一種莊嚴、平靜、寬容和忍讓的心靈狀態。多次去西藏調研、采風及游歷的經歷,讓他對西藏音樂中涉及宗教儀式、民間生活場景的樂器很熟悉,也記錄了大量西藏民間尚存的民歌、民謠。僧侶們念經時的音調也讓他非常著迷。
受藏語的影響,西藏古樂中的古音階、音調都比較特殊。對音樂與語言的敏感,令這些獨特的音樂形式很快在葉小綱的腦海扎根。耳濡目染的文化體味,則讓他在創作西藏題材音樂時,對音色選擇、和聲語言、民族樂器與西洋樂隊結合方面都有一種全新的追求。
《喜馬拉雅之光》采用獨唱、合唱、民族樂器特別是藏區特有的民族打擊樂器與交響樂隊結合的方式,展示了葉小綱特有的藝術追求,有極大的文化含量。
《喜馬拉雅之光》中的唱詞選用了劉索拉、李劭晟、米久丹增和倉央嘉措四位藏漢詩人的詩篇,由紐約合唱團用藏語演唱。獨唱演員有被譽為“中國男高音之驕傲”的石倚潔,這是葉小綱第五次起用這位在歐洲大放異彩的中國男高音歌唱家;剛剛在法國和英國開完獨唱音樂會、有“天才男童高音”美譽的劉珅也第一次在艾瑞·費舍音樂廳亮相。本曲重要的民樂部分由我國著名古箏演奏家吉瑋擔任。
音樂會的指揮是著名指揮家胡詠言,他是葉小綱幾十年的同學好友。葉小綱和胡詠言當年一起從上海考到中央音樂學院,同住一個宿舍。葉小綱從美國留學回來時,胡詠言前去接機。12年前,葉小綱與胡詠言共同創立了“北京現代音樂節”,如今該音樂節已經是亞洲最具規模的現代音樂節,在行業內有較大影響。葉小綱與胡詠言幾十年的友誼與合作,在這場音樂會實現了最精致的體現。葉小綱表示:“我和胡詠言都是很有理想的人,應該說既簡單又天真,對藝術孜孜不倦地追求,為人經常以德報怨。胡詠言的藝術創意也給予我很大的藝術啟發和想象力。”
對于“中國故事”這個音樂會品牌今后在國內外的走向與發展,葉小綱表示“將按藝術規律辦事,你永遠不知道什么樣的藝術未來在等待你”。他唯一想做的,就是通過音樂把中國當代音樂文化以一種相對完美的方式傳遞出去,讓中國音樂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傳遞中國聲音”。(中國文化報/陳茴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