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千年粵文化
錄入時間:2013/11/18 17:58: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今年夏天,18歲的黃捷芬放棄了佛山粵劇團的工作,回到從化街口街,在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當一名社工,周末時教小朋友們唱粵劇、排練節目。五年前,黃捷芬正是被小紅豆藝術團的發起者姚冠冰推薦去學粵劇的13個“苗子”之一。在廣州這座千年古城里,像黃捷芬、姚冠冰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盡管前路困難重重,他們仍在民間默默保護著歷史和文化。
粵劇:培養200多“小紅豆”
小紅豆藝術團發起人姚冠冰曾說,“培養粵劇觀眾不在中學大學,在幼兒園,在小學”,保育粵劇也應該走“從娃娃抓起”的道路。年近八旬的她是從化街口街道辦事處的退休干部。退休之后,除了熱心助人外,姚冠冰最大的業余愛好就是唱上幾曲粵劇小調。
2005年,在做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時,她萌發了將粵曲以第二課堂的形式帶進了街口小學和石南小學。試點學校教育的成功,讓冰姨真正明白到,小朋友不是不喜歡粵曲,而是缺乏認識和了解粵曲的土壤;粵劇不是魅力不再,而是有創新發展的廣闊空間。
“在這幾年的時間里,藝術團培養了一大批粵曲苗子。”據悉,姚冠冰通過小紅豆藝術團培養了200多名“小紅豆”,其中13人送去廣東省粵劇學校接受培訓。
“這一路走得很困難。”姚冠冰說,除了每年政府資助的5000元,剩余的活動經費得靠自籌,而團隊人員更是明顯老年化,缺乏新鮮血液。不管是經費還是團隊人員都讓她有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社區文化:走訪長者存留歷史
三年前,針對海珠區華洲社區的青少年們,啟創社會工作發展協會發起一項“文化大使計劃”,讓青少年們了解社區名勝古跡和歷史文化。
“這個社區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如龍舟、祠堂、廟宇等等。”協會工作人員黃琪樂告訴記者,在社區14~16歲的青少年中,他們每年都會挑選10名左右作為核心成員,以小組工作的形式,走訪村中老人,以錄像、錄音等方法記錄下口述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形成文字資料。
利用這些圖文資料,青少年們將文化大使項目中制作一批主題臺歷,以進一步推廣社區文化。此外,今年6月,文化大使計劃新推出了導賞團。“讓孩子們來做小導游,先以小洲村為據點,向社區外的人們介紹當地的特色。”
“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如何鏈接更多的資源來實現構想,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來加入、支持我們。”黃琪樂說,因為資源問題,一些想法無法實施,多少給孩子們帶來挫敗感。
“講古”:變得更加精華化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和其他傳統曲藝一樣,嶺南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講古”面臨著日趨邊緣化的困境。
24歲的彭嘉志拜師學講古已有十年。他探索走一條把“講古”精華化的路子,就像京劇轉向“折子戲”的發展一樣。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可以從長篇小說中抽出來,通過精心編排和合理演義,保證情節緊湊的前提下,創作成“經典故事”評書,他的嘗試已經在大學里獲得了成功,不少同學通過他的粵語講古,記住了許多“羊城舊事”。
大學畢業后,他開始全職從事藝術創作,并和朋友做起了NGO,主要是保護粵語口頭文化。彭嘉志說,他們對文化進行記錄,舉辦私伙局、座談會等,用錄像、錄音的形式留下與老藝人相關的影音資料。機構從2011年正式開始運作,最初的工作場地不足3平方米。如今,家人借了彭嘉志一處地方來運作項目。
不過,讓彭嘉志倍感壓力的是資金問題,每到月中他就要設法籌錢。“每月開支壓到最低也約需1萬元。”
他認為,政府對文化保育這塊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大。彭嘉志感言,或許對當代人來說很難看到他們的工作成效,但對后人來說,他們將為后人研究這段藝術、文化歷史提供便利。(廣州日報/張丹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