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壇鐵漢“藝不驚人死不休”
陳德林,著名淮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原江蘇省泰州市淮劇團團長,現任泰州市淮劇團名譽團長,淮劇陳派唱腔創始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不斷探索淮劇演唱藝術的美學價值。陳德林師從淮劇大師筱文艷,曾和恩師同臺演出了《愛情的審判》、《牙痕記》等經典劇目,深得筱文艷在唱腔上的親傳,在繼承筱派的基礎上,他借鑒吸收京劇、越劇、黃梅戲等劇種的養料,不斷開拓視野,豐富自我。
陳德林一天都沒有離開他熱愛的舞臺,即便是在1997年身患癌癥治療期間,臺下疼得打滾,臺上依舊生龍活虎,被譽為淮壇鐵漢。正是這種“藝不驚人死不休”的韌勁,讓陳德林先后獲得上海第十二屆白玉蘭表演藝術主角獎、江蘇省戲劇節和江蘇省淮劇節優秀表演獎等多個獎項,并多次為國家領導人演出,2008年當選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在長期的舞臺生涯中,特別是在淮劇危機的大背景下,陳德林非常注重對淮劇中青年藝術家的培養,分別收有陳明礦、李家虎等專業院團弟子7人,業余票友徒弟20多人。在他的悉心培養下,專業弟子分別在江蘇省淮劇團、興化市淮劇團、泰州市淮劇團挑大梁、擔重任。為進一步傳承振興淮劇藝術,陳德林每年都要帶領劇團奔赴農村演出200場以上。2010年舉辦了陳德林從藝50周年演唱會,他退而不休,舞臺上下,常常能看到他活躍的身影。
陳派唱演俱佳
如果說12月16日晚的《陳德林淮劇流派及黃素萍從藝50周年演唱會》是陳德林用愛心、子女們用孝心讓黃素萍重溫舊夢,那么12月17日在泰州召開的陳德林流派藝術研討會,則是老伴和子女們獻給他的驚喜。
張銓、汪人元、劉仁前、程少梁、沙黑、袁連成、王有理、劉正陽等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高度評價了陳德林的藝術成就,概括了陳派藝術的特色,肯定了陳德林學藝求精的執著精神和從藝求變的創新精神。
專家們從藝術的社會功能角度,探討了陳德林淮劇流派藝術形成的原因和過程。 為了保護傳承陳派藝術,泰州市專門成立了“陳德林淮劇流派藝術研究會”。研討會上,專家們表示,藝術流派的形成,不是領導推崇、專家倡議就可以,流派的形成必須是廣大觀眾承認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派”藝術是實至名歸的,因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有淮劇演出的地方,觀眾都知道那個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演員叫陳德林。
長期研究陳德林表演藝術的淮劇專家張銓說:“我在和陳德林交往的30年中,他對淮劇的堅持幾近瘋狂,不顧身患癌癥后六次手術的劇痛依然登臺,哪怕病痛危及生命也在所不惜,把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他深愛的淮劇。”
陳派唱腔有四美:剛勁挺拔,明亮純美;語調婉轉,圓潤自然;構思精巧,別有意趣;音調華彩,聲韻醇厚。張銓總結,陳派唱腔少有寡然無味的旋律,它淡雅質樸,不離傳統的根基,陳派的演唱,偏重戲劇的表述,昂揚奔放。
“一個優秀的淮劇演員必須要符合‘像、準、美、新、高’五個條件。”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汪人元說,陳派唱腔符合美的規律,注重唱腔藝術形式的美感和對韻律的追求,即使在戲劇之外,也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經得起反復聆聽。
專家們指出,除了唱功,陳德林在表演上的造詣也讓人驚艷。
“地方戲曲演員制度為陳德林提供了多才多藝、挑梁主角的土壤。地方戲曲行當不像京昆那么涇渭分明,每部戲的主角必須是劇團的挑梁主角擔任,雖然陳德林主攻小生,但在各個行當的角色塑造上,他都非常有建樹,很多老生、旦角的角色他也能把人物塑造得十分豐滿。” 導演王有理強調,無論是古代戲還是現代戲,陳德林都能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融入其中,他對人物表情、動作等細節的捕捉異常敏銳,他的表演,舉手投足都能讓觀眾對人物性格心領神會。
“陳派非常注重唱詞的結構、節奏、運腔與人物的關系,尤其注重人物性格、場次結構的變化形成的唱腔結構的變化。”編劇袁連成表示,陳德林對劇本創作也十分重視,主張推出符合時代主題、生活主題的劇本。
原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劉俊鴻認為,戲曲表演藝術是綜合性的,應將陳派藝術作為一個整體保護和研究。“陳德林不是一個人在表演,他的家人、團隊一直在影響著他、幫助著他,他的女兒陳澄在繼承父親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形成‘澄腔’,可見陳派的不斷發展更新。”劉俊鴻說,創建流派、發現流派、概括流派、強化流派,培養與扶持新一代淮劇領軍人物是非常緊迫的。
當日,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的《沒有終點的追夢人生——陳德林藝術生涯50年》在泰州首發,從各地趕來的淮劇戲迷排成了長長的隊伍,為求現場簽名版,活動綿延了兩個小時。(中國文化報/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