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東方遇見西方——第五屆奧迪音樂周上,音樂家譚盾以融合中國傳統五行文化的視聽音詩《金木水火土》再次向觀眾展現了他在藝術創作上不斷進取的決心。作為當代最富有革新精神的音樂大師,譚盾近年來的創作常常讓人“又愛又恨”,愛者愛其從不墨守陳規,恨者恨其顛覆傳統的做法。而在音樂聲響起前,譚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自我剖析稱,嘗試新鮮事物的心態全然來自自己一顆赤子之心,并稱其為“孩童心理”。
汶川地震激發創作靈感
以車輪的鋼金輪轂、傳統木琴、大自然的水、造型各異的陶土為樂器,譚盾在奧迪音樂周的舞臺上為大家呈現了音樂表現的無限可能性。譚盾表示,要讓大家感受一種“活著的音樂”:“‘金木水火土’從中國人的角度是一個五行,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宮商角徵羽。從西方的角度來說,我這次做的是一種物質音樂,也就是說物質的音樂和物質的視覺,或者說是活著的生命、活著的視覺和聲音。 ”
“我們一代代地生存,影響我們生存的敵人是誰,威脅我們生存的敵人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環境、環保、有機,還有生存的空間其實對于音樂家來說是非常震撼的。所以這次我選擇了物質音樂。 ”譚盾解釋,《金木水火土》的創作動機源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當初他已做好了去羌族采風的準備,但就在他行將出發前,地震發生了,采風地的相關資料和見證人俱毀,他突然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后來在一次森林伐木中,他看到了樹木的年輪,聯想到了生命的印記,隨即以此發想,創作了《金木水火土》。
《十萬個為什么》啟發異想
《金木水火土》的另一個特點是譚盾在其中創造了一個新名詞 “網J”。“有DJ、VJ,為什么不可以有網J? ”譚盾表示,所謂“網J”就是在這部視聽音詩表現的同時,邀請年輕人根據聽到的“金木水火土”在網上畫下他們當下的感受和理解,從而讓更多的人分享。
“為什么是網呢?因為我覺得網是一條看不見的現代絲綢之路。現在大家都在網上尋找自己的未來,尋覓自己的傳統和過去。藝術家的生活一定要跟現實生活很緊密地在一起才能夠更加浪漫,所以我覺得我不能丟掉網。 ”譚盾甚至表示,目前自己關注最多的事物就是網絡。
然而網絡表達的碎片化和藝術作品追求永恒是格格不入的,這也是很多人不能理解譚盾如此善于突破自我與新生事物結合的原因。對此譚盾自我剖析稱,“這說穿了就是一種孩童心理。就像網J這件事,就是我在釣魚時突發奇想想到的,這是一種異想天開的習慣,得益于我的童年,那時沒什么書可看,但很幸運我看到了一本叫《十萬個為什么》的書,它讓我時刻都會問一個為什么。 ”
也正因為這樣的心態,譚盾的藝術創作越來越能吸引到年輕人的關注。 “去歐洲看古典樂的現場,舞臺下面都是灰白的一片。但我的現場都是金頭發、黑頭發,如果哪天我的現場臺下也都是白頭發,我就自動退休。 ”
門開了心卻還沒開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上頗有心得的譚盾,對于如今國內的藝術氛圍和思潮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我們常說‘中為體、西為用’,這種想法已經落后了,現在不應該說誰能看見誰,中方、西方都在一起,就是東西南北方。 ”
譚盾以《金木水火土》自比,“作為音樂家必須高貴,對祖先的東西應該要自信地傳遞給世界,我越來越覺得這些東西對這個世界的未來有著啟迪性的作用。因此有的時候不必在意西方能不能看見東方,反過來東方是不是一定看得見西方呢? ”譚盾認為,目前中國的整體環境雖然看上去很開放,但 “門打開了心卻還沒有打開”,“表面上都很開放,但實際上卻還是少了一個心弦一般,很難撥動世人的神經。 ”(新民晚報/韓壘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