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白葆金先生二三事
白葆金先生又名白七斤(1914年——1983年),是掌握陜北榆林小曲較多較全面的著名藝人。一九五七年春,曾代表陜西省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后又多次參加地區和省上的匯演,五十多年來,白葆金先生對榆林小曲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效力于民間藝術事業。尤其是他的秦箏演奏風格和古樸的演奏方法、技巧,以及他高尚的藝術,至今深深地印在人們的心中。
白葆金先生自幼喜歡民間音樂舞蹈。十五歲時開始跟王良和(銀匠)、王子和學彈秦箏(俗稱“抓箏”)他的職業雖是學做燒餅,但由于對學彈箏和興趣濃厚,所以兩年后就出了師。以后又學會了拉就胡、打揚琴、彈三彈、彈琵琶,同時也能唱小曲。因為白葆金先生的技術較全面,榆林城內前后街兩年演唱流派(后街以張方庭、文子儀為代表,前街以林茂森為代表)都爭他。后來他的職業改為建筑工,但對民間藝術的愛好更加廣泛,很快又學會了“喜神”(屬于一種祭祀性活動,共分三天進行,頭一天活動稱“開剪”,主要是迎神拜將,在打擊樂聲中舞蹈,晚上演唱民歌,如《王祥臥冰》、《珍珠倒卷簾》等;第二天稱為“中天”,是舞蹈活動的高潮。藝人們一邊擊鼓一邊唱,還不停地舞蹈;第三天稱為“合口”,巨人們圍著火堆踩場高歌共舞)。此外他還學的一手好針疚,所以人們稱他是塞上古城里多才多藝的老藝人。
凡是和白葆金先生共過事的藝人,或相識他的人都共同感到他是一位藝高望重的人。他對等自己的徒弟十分親切、和藹,從未見到或聽到過他對徒弟發脾氣、訓斥等現象。總是耐心地手把手施教;不管本地或是外地來采訪的專業或業余音樂工作者,不論其職位高低,年今大小、學識深淺,他一律以老師尊稱。只要有人找他,隨叫隨到,從來不搬價錢,如果你聽他演奏,他總要讓你提意見。這種對待徒弟循循善誘,對待別人謙虛謹慎的態度,已在榆林小曲藝人和接識他的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大家都稱白葆金先生是一位藝高望重的老前輩。
白葆金先生租居在榆林城北的一孔土窯洞里,家中三口人,老伴是家庭婦女,兒子是建筑社的學徒工,每月十八元工資,他自己在一九七五年挖防空洞時因車桿戳傷了前胸,病休在家,原單位每月只給十二元生活費。這三十元錢既要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又要為他自己看病。然而,生活的困難并沒束縛住白老先生的藝術活動。哪里唱榆林小曲,他就會出現在哪里,只要他能爬起來。唱榆林小曲的藝人,主要是手工業者,白天要做工,活動只能在晚上進行。藝人們的演出活動都是為別人祝壽、給孩子做滿月助興的,從來不掙錢,這種習慣對他們來說已習以為常,白葆金先生在病故前三天的夜里,當聽到東山上一位老頭要“鬧紅火”時,自己不顧病體,硬從炕上爬起要去,家里人再三攔阻,也擋不住。因為他走不動,只好讓人用車子把他送到那位老頭家。平時有些好心的人關切地問他:“您老上了年紀又有病,家庭生活也不好,耍紅火又能不掙錢,早早收了心吧。”可白老先生總是笑著回答“我不去他們不好紅火”。白葆金先生酷愛民間藝術,不顧自己的疾苦而為他人快樂的品德,至今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白葆金先生長離人世,雖死猶生,他的可貴精神,高尚藝德,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作者:榆林民間藝術團付團長霍向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