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建,1962年4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豫劇二團團長,河南省文聯副主席、劇協主席,一級演員。 主演代表作有豫劇《清風亭》、《程嬰救孤》、《大登殿》、《鞭打蘆花》和現代戲《鄉村警官》、《試用丈夫》、《兒大不由爹》等,曾獲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獎,“香玉杯”藝術獎,首屆中國豫劇節金獎,第十屆“文華”大獎表演獎等。《程嬰救孤》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戲曲人生
1962年4月,李樹建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鎮,從小就喜歡唱戲。1979年9月,李樹建考入洛陽戲曲學校,1984年7月畢業后被分配到洛陽豫劇團工作。
1985年7月,他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進修學習。1987年8月,他調入三門峽豫劇團工作,先后任副團長、團長。在三門峽期間,李樹建演出的劇目屢次獲獎:《兒大不由爹》、《試夫》等,分別獲得河南省第二屆(1988年)、第三屆(1990年)、第八屆(1996年)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第三屆(1991年)“香玉杯”藝術獎,首屆中國豫劇節(1997年)金獎第一名;他主演的豫劇《清風亭》,先后獲得第十屆(1993年)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第三屆全國“文華表演獎”,并由中央電視臺錄制收入國家藝術精品庫。由他主演的《鄉村警官》被中央電視臺錄制為戲曲專題片,并拍成電影。 1998年4月,李樹建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參加全省公開選拔省豫劇一團團長的考試,以優異成績勝出,任該團團長。在一團期間,他開拓思路、積極創新,率團進京演出,為慶祝祖國50華誕獻禮,帶領全團演職員工遠赴祖國邊疆進行慰問演出。為了促進海峽兩岸的戲劇藝術交流,他還曾率團到臺灣演出。
2000年8月,李樹建調入省豫劇二團擔任黨支部書記、副團長。李樹建告訴記者,當時的二團專業演員匱乏,樂隊只有9個人,演出設備極為簡陋,戲服也破爛不堪,演員穿上戲鞋能露出腳指頭,曾在演出中被人譏為“業余劇團水平”。
2001年6月,李樹建任省豫劇二團黨支部書記、團長,開始主持全面工作。當年8月,李樹建終于為二團爭取到進京演出的機會,為二團走出困境迎來了轉機。李樹建一方面多方籌措演出經費,另一方面積極整理參演劇目。團里的離退休老干部聽說后,集體發出倡議,并捐獻4000元錢支持劇團。離休老干部李金枝不顧身患癌癥,自費坐火車趕到北京,為演員們做頭飾,使即將上場的演員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此次進京,該團在中南海演出的《清風亭》等劇目大獲成功,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好評。演出回來后,省文化廳召開表彰會,對二團取得的成績予以獎勵。經此一役,二團人心凝聚,步入正軌。
2004年,《程嬰救孤》榮獲“文華新劇目獎”,李樹建和二團也領到了在杭州舉行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入場券,角逐文華大獎。這一喜訊在全省引起了轟動。李樹建“精”字當頭,全身心投入到《程嬰救孤》的修改加工中,先后又投資100多萬元,并借用三團的舞臺進行排練。《程嬰救孤》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謝幕時,所有的評委起立為演員鼓掌。《程嬰救孤》最終獲得第十一屆文華大獎第一名,實現了我省在文華大獎上零的突破,并被評為藝術節觀眾最喜愛的劇目第一名。獲知這一消息時,正在餐廳吃飯的李樹建獨自來到走廊盡頭,靠著墻角任淚水長流。二團的演職人員找到他,和他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大家發自內心地說:“李團長,是您用生命換來了這個大獎!” 為了表彰李樹建對豫劇的發展和樹立河南新形象作出的突出貢獻,省政府召開表彰大會,命名李樹建為“河南省先進工作者”,重獎省豫劇二團100萬元。其后不久,李樹建有一次去鄭州大學為電臺做節目,10個出租車司機集中在鄭州大學東門,打電話給他:“您就是程嬰精神的化身,我們“的哥”集體給您鞠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