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為大提琴獨奏和管弦樂伴奏而寫的樂曲,包括一個主題和它的七次變奏和尾聲。“洛可可”一詞源自法語Rocaice,是貝殼的意思,是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藝術的一種纖巧、浮華而繁瑣的風格。這部作品是柴可夫斯基于運用這種音樂風格手法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的藝術個性和俄羅斯民族音樂的風格。1879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聽了本曲的演奏后贊嘆道:“終于又聽到音樂了!”
樂曲的序奏主題具有俄羅斯音調特點,溫柔恬靜,充滿了詩一般的意境和情調。隨后由圓號過渡并引出大提琴獨奏的洛可可主題,旋律舒展委婉。隨后樂曲的情緒漸漸飽滿,氣氛趨向高漲,在該主題上進行7個自由變奏。
第一變奏:速度、節拍、調性都與主題相同,大提琴的快速三連音,使樂曲輕快而歡暢。第二變奏:小提琴采用三十二分音符于六十四分音符交替的旋律,與變奏聲部相互呼應,顯得格外輕巧流暢,并帶有俏皮詼諧的特點。第三變奏:大提琴的旋律明朗而深情,猶如一首優雅的浪漫曲,具有委婉如歌的特點。這一變奏反復時樂曲的抒情色彩更為濃郁,溫柔而纏綿。第四變奏:這段變奏的開頭帶有抒情的雙拍子芭蕾舞曲的特點。典雅的洛可可風格表現得相當鮮明。而其中時而插入的大提琴技巧性走句,使樂曲更顯得華美而流暢。第五變奏:長笛奏出整個洛可可主題的前半段,接著樂隊承接,大提琴加入繼續演奏。之后大提琴奏出一段無伴奏的大提琴華彩段落,給整個變奏增添了富麗的色彩。第六變奏:采用了歌唱性旋律,曲調柔和恬靜、委婉動人,具有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音樂的抒情特色。第七變奏,急速的快板使這一變奏的情緒煥然一新,樂曲兼有詼諧性和舞曲性的特點。樂曲的尾聲在大提琴和管弦樂隊此起彼伏的處理中使情緒熱烈歡快,富有交響性。最后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