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霞(1894~1942年),名振渠,又名振篪,字乾調,番禺沙灣鄉(xiāng)(今沙灣北村)亞中坊人。
何少霞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有很好的教養(yǎng),又在廣州教忠中學讀書,受過“五·四”運動洗禮,思想較為開放。他不但精研廣東音樂,且嫻熟琵琶、三弦以及各種樂器的演奏,又能創(chuàng)作樂曲和為女伶撰曲。
回鄉(xiāng)后,他除在本善女子小學及后來的德明小學、沙灣中學(象賢中學前身)任教外,長期與遠房叔父何柳堂、何與年、何少儒等探討廣東音樂的演奏、創(chuàng)作、評論等問題。在演奏上,他與何少儒的琵琶被鄉(xiāng)人推為第一。何少儒因多在外任官(官名何維彥),故不以琵琶演奏知名,而何少霞便得了“琵琶精”的美名。
在20年代末,何少霞即與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以及西洋音樂作曲家何安東等交厚。他們經常來沙灣作客,而著名歌伶張月兒、徐柳仙等,也經常造訪請教曲藝,也請為她們“打曲”。張月兒是當時平喉唱家之一,她的首本名曲《游子悲秋》、《一代藝人》等,便是何少霞為其撰寫的。
為悼念一代影星阮玲玉的去世,何少霞用她生平主演過的片名,天衣無縫地串成《一代藝人》這粵曲。張月兒唱來哀婉感人,而廣受歌迷、影迷們熱捧。
時錢大叔是“新月”唱片公司的經理人,以善吹“色士”著名。呂文成善拉二胡及唱子喉,尹自重善拉小提琴,何大傻善爵士鼓,合稱“四大天王”。他們在30年代初,邀請何少霞一起到上海,以其琵琶演奏之專,灌錄了不少廣東音樂的樂曲。里面包括何柳堂、何與年和他自己的作品。
何少霞是廣東音樂及粵曲的重要作家之一。其生平創(chuàng)作了大量廣東音樂,如《雷峰夕照》、《呂宮水戲》、《下里巴人》、《弱柳迎風》《陌頭柳色》、《羽衣舞》、《白頭吟》、《蜂蝶爭春》……。他原為當時的張月兒、徐柳仙等四大平喉創(chuàng)作過不少粵曲的。但目前能考出的,僅《游子悲秋》、《一代藝人》兩首,以及與何躡天、鄧芬合作撰寫,由徐柳仙演唱的《夢覺紅樓》,其他則有待考究了。因為當時無論廣東音樂還是粵曲,作者都以自娛為主,也沒有稿費,署名與否只作閑事,以至后人難以考查。
何少霞在國難深重的時期,身處淪陷區(qū)的故鄉(xiāng),當一員小學教師,靠每月兩擔稻谷的月薪,維持一家8口的生計。晚年,他痛感山河破碎、人民顛沛流離而創(chuàng)作的《白頭吟》和《夜深沉》等悲憤的廣東音樂,莫不引起聽眾們強烈的共鳴,成為廣東音樂的名曲。最后,他在疾病與窮困中離開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