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坎杰羅·柯萊利(Arcangelo Corelli)是意大利小提琴學派的奠基人。他確認小提琴本質是一種歌唱性樂器。他所寫的奏鳴曲,在快板樂章中摒棄了那些非音樂性的效果,而著力于輝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樂章,富于歌唱性,從而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點,為意大利學派奠定了基礎。
柯萊利1653年2月17日生于富西尼亞諾,1713年1月8日卒于羅馬。初在法恩扎學習音樂,1666年赴博洛尼亞深造4年,曾從G.B.巴薩尼學過小提琴。17歲成為博洛尼亞愛樂學會會員。1675年以演奏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定居羅馬。1687年任樞機主教B.潘菲利的宮廷樂長。
柯萊利在音樂史上的貢獻是發展了小提琴音樂藝術,寫出很多卓越的小提琴作品。盡管他用音從不超過第3把位,但是他把意大利的聲樂寫法移植到小提琴上,很多慢板樂章都寫得非常抒情、柔婉,如同人聲;相比之下快板樂章卻較為遜色,這大概是受當時的技巧限制。他的室內三重奏鳴曲和大協奏曲,為J.S.巴赫和G.F.亨德爾等人的獨奏奏鳴曲和管弦樂協奏曲打下了基礎。他的三重奏鳴曲采用慢—快—慢—快為序的套曲組合,為17世紀后期和18世紀初期的作曲家們所仿效。其主要作品有:三重奏鳴曲24首(作品1、3,后改稱教堂奏鳴曲),室內三重奏鳴曲24首(作品2、4),獨奏奏嗚曲12首,大協奏曲12首。
作品目錄
作品第一號:《12首三重教堂奏鳴曲》(羅馬,1681),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或低音提琴以及管風琴而作,獻給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作品第二號:《11首室內奏鳴曲》(羅馬,1685),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和羽管鍵琴而作,獻給帕姆非利紅衣主教;
作品第三號:《12首教堂奏鳴曲》(羅馬,1689),為兩把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魯特琴和管風琴,獻給莫迪那公爵;
作品第四號:《12首室內奏鳴曲》(羅馬,1694),兩把小提琴,大提琴,獻給奧托波尼紅衣主教;
作品第五號:《6首教堂奏鳴曲》,《5首室內奏鳴曲》和一首La Folia(羅馬,1700),為獨奏小提琴,大琴提和羽管風琴而作,獻給勃蘭登堡的女選帝候索菲夏洛特;
作品第六號:《12首大協奏曲》(阿姆斯特丹,1714),為兩把小提琴和琴的獨奏重奏曲和兩把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協奏組而作,這部作品事柯瑞里的學生佛納里在柯瑞里逝世后一年根據手稿出版的。
藝術成就
(1)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職業小提琴家,確立了樂隊中統一弓法的形式。
(2)明確了大協奏曲的樂隊編制,將小樂器組設計成三重奏鳴曲的格式,亨德爾和巴赫的獨奏奏鳴曲與樂隊協奏曲就是在他創作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
(3) 他是第一個完全用大小調體系進行創作的作曲家。
(4)作品《福利亞變奏曲》是最早的小提琴弓法大全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