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聰的《第一回旋曲》寫于1937年,《第一回旋曲》的主題來自于綏遠民歌《情別》,有很多切分節奏。經過作者的仔細處理,再度創作,加上多個副主題和歌唱性的慢速對比主題,進而加花變奏展開寫成的。其采用的曲式是標準的回旋曲式——A-B-A-C-A和尾聲。
主部主題A,采用一首河套民歌的曲調。這是一個上下句,原民歌的歌詞是:“你走那天刮了一陣風,提心吊膽我好不放心。”馬思聰將這個主題歡樂化了、舞曲化了、提琴化了。A第一次再現時,小提琴演奏開放性的和弦,更有力和更光彩了。第一插部B,旋律性不強,是一連串很活潑的十六分音符長短句,具有幽默詼諧的情趣。第二插部C,在同主音D大調上,第一次出現時,用柔和的D弦演奏,音色圓潤,抒情婉轉,旋律富于歌唱性,非常優美,左右手的鋼琴伴奏都有各自的固定音型,似乎在描寫塞外的駝群,人們在駱駝的背上合著駝鈴的節奏歌唱自己的家鄉。當A第二次出現時,小提琴提高了一個八度,鋼琴伴奏也提高了一個八度,音色明朗,音樂中蘊含著光和熱,生活中充滿著希望。這樣的曲式結構使它最終成為一首快速的充滿激情的優秀作品。
由于這首樂曲加入了民歌的風格,從演奏技巧上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馬思聰運用了大量與傳統大小調和琶音迥然不同的進行,即五聲音階或以四、五度疊置的和弦為基礎的琶音。這些手法運用于獨奏曲的經過句,在演奏這些部分時,作曲家對指法的組合及換把規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作曲家還借鑒了民族器樂中的一些表現手法,例如獨特的裝飾音和滑音的演奏手法、揉弦的運用等。可以說,馬思聰的《第一回旋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首炫技曲。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依斯特拉赫來華訪問演出時,就特意選擇了演奏此曲,所以,它應當是第一首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我國小提琴獨奏曲,是音樂表現和演奏技巧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的上乘之作。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