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鑄就卓越
——深圳市沙頭角中學美音特色教育介紹
特色教育一般是指學校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優勢與特點,逐步形成的獨特的、不同于其他學校的教育模式。
承認了學生個體的差異,這就是我們教育好學生的前提。對不同資質的學生,我們有的放矢地設立不同的班。文化成績好的,我們有文化班;美術方面素質好的,我們有美術班;音樂方面有特長的,我們有音樂班……一句話,因每個學生的“材”不同,他將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辦特色教育,使沙頭角中學與眾不同,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在長期的探索中,我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一、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使我校的美音特色教育開花結果,我們不斷為藝體類教師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經常派遣這些教師進修學習,學校先后送三位美術教師到廣州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接受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專業教師的業務素質。同時借課程改革的東風,使老師們學習新課改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學校辦學不能封閉,特色教育更應該走出去,學習兄弟學校的經驗。因此,學校大力“內引外聯”,先后由校長帶隊,學習本市、本省及全國先進教學經驗。同時,我們還同廣州美術學院等20多所院校建立了經常性聯系,經常請一些教授、專家到學校講學。并從廣州美術學院、南京六中等學校聘請專家和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授課。
這些措施使我校藝術科的教師開闊了眼界,知識不斷更新,專業素質進一步提升。
二、科學設計教學內容
如何給美術生和音樂生上好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十分重要,除了對課堂教學精益求精,老師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科學的拓展。
美術老師為教學增加了新的內容。一是開設書法、攝影、建筑、詩詞、電影等文藝欣賞的專題課。這些活動增加了他們對美的體驗,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也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二是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學習。美術老師組織了一批學生到北京旅行,參觀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還到教授家里做客,學生吸納了那里濃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見識了學者博大的學識和胸襟。扎根于文化素質沃土中的美術花朵必然怒放,我校美術高考成績連年大步躍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音樂老師們經常帶著學生到戶外去訓練和演出,把這種做法當作常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會面對各種觀眾和各種反應。當出現不利的場面時,學生就用掌聲鼓勵自己的同伴。到了后來,學生自己在戶外進行表演,無須老師助陣。老師們還經常為學生舉辦表演比賽,邀請家長、班主任,甚至不同級別的領導出席,學生得到親人和他人的贊賞,備受激勵。這樣的經歷,有助于學生發現和培養自己的音樂才華。
老師們說,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拓寬,通過對美術、音樂興趣的培養及其潛力的開發,同學們在自己的特長領域內,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專業課和文化課齊頭并進
我校美術和音樂教育取得好成績,還得益于專業課和文化課的相得益彰。過去我們為了保證學生首先聯考過關,在聯考前兩三個月停止文化課,全力拼美術和音樂。這種做法并不科學,只看到了美術和音樂技能的重要性,卻忽略了它們與文化課的內在關系。學生在藝術領域的發展受到文化成績的制約,孤立地、不在各科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練美術和音樂,為技能而練技能,沒有文化作依托,美術和音樂專業課的進步也是緩慢的。結果是,聯考成績不盡如人意,而文化課又耽擱了,造成部分學生一條腿邁不進大學門,夢想無法實現。
現在,我們對這種專業課和文化課不吻合的現象進行了改進,讓專業和文化齊頭并進。于是,效果出來了,專業課由于得到文化課的滋養和調節,雖然時間減少了,成績卻提高更快。學生喜看自己的進步,士氣高漲,文化課也很投入,這就形成了專業課和文化課互相促進的良好局面。最終的結果是,不獨專業成績出彩,文化成績同樣驕人。
四、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我校美術、音樂科組的全體老師精誠團結,同舟共濟,撐起了我校特色教育的一片天空。全校上上下下,同心協力,一路走來,灑下汗水,一起鑄就了我校美音特色教育的輝煌。
連續多年,沙頭角中學的美術、音樂班的本科升學率都在80%以上,其中不乏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四川大學、西南交大、廣州美術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名校。
我校就是這樣走進每一個學生“獨一無二的世界”,運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開發其潛能,發揮其優勢,從而使我校的美音特色教育在全市,乃至全省都處于領先地位,形成了美術和音樂比翼雙飛棲高枝的喜人局面。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