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制作之選材
錄入時間:2012/2/16 15:3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琴的主體以兩木相合制造。通常用梧桐、杉木等較為松軟的木材做成外弧內空的面板,使其有利于聲音的傳導和共振;用較硬的梓木做成底板,則能很好地促使琴聲的反射。楸梓之木,心實理堅,《洞天清祿集》擇琴底云:“面以取聲,底能匱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所以用它來作底板能凝聚美妙的音響。
傳說原始時代神農氏曾“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歷代文人琴家直接參與斫琴的實踐行為,留下過很多美好的傳奇軼事。如東漢的蔡邕火中取材,斫制“焦尾琴”的美好傳說。唐代作了20年工部尚書等職的李勉,苦心斫制了百納琴“韻磬”、“響泉”,以其絕妙的音聲證實了用多塊材料粘合琴面的玄秘。在魏晉時期嵇康的《琴賦》中,對斫琴的材質曾有精彩描述:“惟倚梧之所生兮……含天地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郁紛紜以獨茂兮,飛英蕤與昊蒼。夕納景色于虞淵兮,旦唏干于九陽。……錯以犀象,藉以翠綠,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從嵇康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前人對選材精益求精的追求。又如,五代南唐的忠懿王嗜琴,差人四處尋求斫琴良材。差人夜宿浙江天臺山寺廟,有感瀑布對年久桐木屋柱的撞聲作用,于是取木柱陽面斫成“清絕”、“洗凡”兩琴,音聲絕妙。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談到:“琴雖用桐,然須多年木性都盡,聲始發越。予曾見唐初路氏琴,木皆枯朽,殆不勝指,而其聲愈清。又嘗見越人陶道真蓄一張越琴,傳云古冢中敗棺衫木也,聲極勁挺。吳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徽碧,紋石為軫,制度音韻皆臻妙,腹有李陽冰篆數十字。其略云:‘南溟島上得一木,名伽陀夢羅,紋如銀屑,其監如石,命工斫為此琴’篆文甚古勁。琴材欲輕、松、脆、滑,謂之四善”。從沈括的這些記載可以得知,“四善”良材對古琴音聲之關鍵,并久已成為選材之傳統。
古琴的面板應選紋理順直、寬度均勻、硬度適中,無疤節蟲蛀等缺陷的桐、杉等木材用以制琴。桐木不止一種,有梧桐、花桐、櫻桐、刺桐等幾類,但只有梧桐可以制琴。《琴書大全·琴制》云:“世上多有不明此理,不辨桐類的,難怪天下良琴難得。”
梓木也有楸梓、黃心梓兩種,可以用來做琴底的一般是楸梓。做琴底的梓木最好在百年以上,年代越久越好,破開后用指甲去掐,堅不可入才可用。古人為了獲得好的琴材制琴,可謂無法不施。紙甑、水槽、木魚、鼓腔、敗棺、古梁柱等,都可用來制琴。有了好的琴材之后,還要經過處理。古人多以熏曝的辦法,即將梓桐先久浸于水中,再取出懸掛于灶上或用風吹日曬,待其水份盡干。若是數百或上千年的古木,則不必用此法。現代古木難求,斫琴家多用機器烘干的新木制琴。(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