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他們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捧起了維也納國際音樂節管樂合奏唯一的金獎;首次給他們指導的大師班導師、奧地利維也納音樂學院院長竟興奮得推延了其他工作,連稱“值得”。這些年,他們收獲的國內外大獎和專家贊譽,不勝枚舉。
如今,他們的名字已成為廣東藝術教育的一張閃亮名片——廣東實驗中學管樂團。
然而,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這支隊伍僅用了15年。5個連小號都不會拿的音樂科代表,是他們的第一批隊員。
當年組建這支樂隊的那位年輕老師,如今仍是樂團的“當家”指揮,他叫洪建亮,一個風趣幽默,睿智細膩的指揮家。
洪建亮說,這些年摸著石頭過河,自己也跟著“孩子們”一同成長。悟出很多:教音樂不僅要教會學生吹拉彈唱,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一種音樂的思維方式,一份高尚的審美品位,還有在團隊中的協調與貢獻……
人物檔案
洪建亮,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家二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管樂協會常務理事。現任廣東實驗中學管樂團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廣東省青年交響管樂團特邀指揮,廣東省高等院校藝術(音樂)鑒賞研究專家組特聘教授。創作的作品獲得國家、省、市級一等獎30多項。
“洪家班”:從6人小組“發家”的世界冠軍
1994年,畢業于作曲與指揮專業的洪建亮來到了省實任教。當年省實沒有管樂隊,只聽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建立過,后因老師精力所限被迫放棄。兩年后,重建管樂隊的擔子,落到了這位年輕人身上。
沒有經驗,沒有排練室,沒有特長生,甚至沒有一位有管樂基礎的學生,洪建亮連哄帶騙地從任教班里拉來5名音樂科代表,于是便有了管樂組的第一批成員。從如何拿小號教起,洪建亮開始帶著他的隊員們“打游擊”——哪里有沒人的課室,哪里就是他們的訓練室。
第二年,這個“6人小組”迎來了好日子。省實時任校長馮思義從教育廳申請了5萬元作為管樂團的啟動資金。有了這筆經費,管樂組的樂器儲備便豐富了起來,成員從5人擴成了20人,訓練場也從教室移到了操場上。操著隊列奏軍樂,管樂隊的“有聲廣告”讓隊伍規模再翻番。
人多了,排練的難度就更大了。洪建亮記得,當年把40人的隊伍拉到教師宿舍旁的一個室內場館里排練,每當管樂聲響起,樓上的罵聲便鋪天蓋地。因此,即便在大熱天,師生們都得把門窗關緊。在那個沒有空調的年代,師生們每次排練完都全身濕透。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