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一直是在鋼琴的世界中熟識阿什肯納齊的,而在指揮界對他卻有些“人生面不熟”。
悉尼交響樂團2012上海音樂會在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中拉開帷幕,但在作品進入尾聲時,樂隊顯示出它在氣勢方面的絕對優勢。音樂會的第二首是德沃夏克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與此曲的其他版本比起來,昨晚的演奏更富有激情。樂隊一開聲就表現得與眾不同,樂曲的速度并沒有其他版本那么快,甚至有一些慢,但阿什肯納齊慢得精致、過癮,序奏鋪陳幅度雖大但不矯情,悉尼交響樂團表現得相當溫情,濃濃的思鄉之情在慢速的旋律中彌漫而出,讓人動容,接下來的演奏穩定而激烈、步履堅實,指揮調度出充滿激清又有適度控制的合奏,比較難得!值得一提的是,王健的大提琴拉得近乎完美,旋律線條工整而時有裂帛之音,如泣如訴。
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是昨晚的重頭戲。作品的第一樂章色調陰暗,讓人感覺無法排遣,在阿什肯納齊的指揮下,樂隊緩緩地奏出陰郁的主題,雖然速度比其他演奏版稍慢但慢得極具氣魄。第二樂章描繪的音樂肖像在指揮的手中頑強卻又陰險。第三樂章優美哀傷,末樂章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緊湊,遮遮掩掩的喜悅之情在指揮和樂隊的配合下無懈可擊。樂隊的合奏具有超越一切的能量和氣魄,卻又如詩、如訴,展現出那一陣無法抑制、不可名狀的悸動。不得不說阿什肯納齊的演繹精彩絕倫,他將樂曲的聲音和情緒控制得極為出彩,樂曲中陰暗而又透著小心翼翼的喜悅之情拿捏得極為到位,悉尼交響樂團也在他的“打磨”下變得如此具有張力,在一陣又一陣的音響沖擊聲中,我被阿什肯納齊的演繹所折服,似乎每一個音符都融入了他的血脈,他不只在指揮,亦在演奏!(本文原載于文匯報,作者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