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考試要求
《中外音樂史》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設計學“音樂設計”方向碩士研究生入學初試的考試科目。考試形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3小時,卷面成績150分。
考試內容包括中國音樂史和西方音樂史兩個部分,各占50%。試卷題型一般包括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作曲家與作品分析等。要求考生全面掌握中西方音樂史的發展脈絡,深刻認識中西方音樂所體現的文化特征,熟悉具有重要歷史影響的音樂流派、音樂事件、音樂藝術家、音樂思想、音樂表現技法和音樂作品等,能夠以史為鑒地提高音樂認知、音樂創作和音樂表現能力。
第二部分 考試內容
中國音樂史部分
古代部分
一、遠古、夏、商時期
1.了解舊、新石器時代社會、文化的人類學和考古學一般知識
2.了解古代音樂文獻所記載的原始音樂活動、遠古時期的音樂傳說及其與中國音樂起源、氏族社會音樂文化、原始音樂形態和審美等問題的關系。
3.能從圖像學的角度分析部分巖畫所反映出的遠古時期樂舞表現形式和音樂審美文化功能。
4.了解關于這一時期的出土和傳世樂器,以及如何依據這些樂器的材質、結構性能來比較和判斷這一時期的音樂形態及觀念。
5.掌握金屬樂器的出現及其意義。
二、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期
1.掌握西周禮樂制度中音樂使用形式的具體規定,以及禮樂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義。
2.掌握儒家音樂思想、墨家音樂思想、道家音樂思想。
3.了解這一時期的樂律理論(十二律、旋宮、三分損益法、隔八相生法)。
4.了解曾侯乙編鐘的音樂特點,以及此套編鐘出土的重要意義。
5.掌握《詩經》和《楚辭》的音樂(結構)特點。
6.了解周代的“采風制度”。
7.了解有關這一時期的樂器、音樂文獻及史料。
三、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1.了解漢代“樂府”的主要職能,以及李延年的音樂貢獻。
2.掌握漢代“俗樂”的主要內容(提示:鼓吹樂、相和歌、百戲)以及表現形式的多樣化(提示:徒歌與但歌、相和歌與相和大曲)。
3.了解清商樂的興起與發展。
4.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文化交流與融合(提示;羌笛、胡笳、箜篌、篳篥、曲項琵琶、五弦琵琶)。
5.掌握稽康、阮籍的音樂思想。
6.了解京房、何承天、荀勖在樂律學方面的探索及成就。
7.掌握這一時期的古琴音樂狀況(提示:琴曲《廣陵散》、《碣石調幽蘭》、琴歌《胡笳十八拍》、琴譜)。
8.了解文人音樂家的出現及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