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下午2點,由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的中國音樂學院第三屆“藝術實踐周”系列講座之《中國維吾爾族木卡姆》在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舉辦。此次講座也是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作曲家講壇系列的第十期,中國音樂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趙塔里木教授為全院師生送上了一場精彩的講座。
“木卡姆”是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燦爛的瑰寶。2005年11月25日“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本次講座中,趙塔里木教授就“中國維吾爾族木卡姆”這一課題從幾個不同的方面進行了講述。
“木卡姆”是阿拉伯語“maqua”的音轉,引申為音樂術語是指“指位”的意思,將其進一步引申指調式、旋律型、規則(按調式或旋律模式即興表演的規則)。“木卡姆”主要流行在中亞、西亞、南亞及北非的部分地區,雖流行地區不同但具有一定的共性。趙院長在講座中將其同性總結如下:大多在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區域流傳;主要在信仰伊斯蘭教的群體中流轉;大多是包含歌曲、器樂、舞蹈音樂,或具有其中兩種形式的綜合性套曲;主要樂調貫穿于套曲內部,起始部分為節奏自由的散板;音階含有微分音程——多為3/4音;藝人們在表演時,在預先規定的輪廓內作程度不同的即興發揮。
中國維吾爾木卡姆是包含歌曲、器樂、舞蹈音樂的大型綜合套曲,它具有各國木卡姆的共同特點,也顯示出鮮明的區域和民族特征。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位于我國西北邊陲,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接壤,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60%以上,世居少數民族有13個,中國維吾爾族木卡姆依托新疆這一有利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得到發展。趙院長對新疆木卡姆五種類型的主要分布區域進行了介紹,即南疆的喀什、和田、阿克蘇地區的十二木卡姆;喀什地區莎車縣、麥蓋提縣、巴楚縣和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的刀郎木卡姆;伊犁地區的伊利木卡姆;新疆東部吐魯番地區的吐魯番木卡姆及哈密地區的哈密木卡姆。
講座上,趙塔里木教授重點講解了“十二木卡姆”相關內容。十二木卡姆即十二部大型綜合套曲,包含 300余首歌、樂曲,2470行詩歌,全部表演需20 多個小時。每部木卡姆均由瓊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普三個部分組成,常為散—慢—中—快—散的速度布局。在縱向樂調模式方面表現出多結音、游移音、四分音和一級多音的現象。常用樂器包括拉弦、彈撥、吹奏和打擊樂器四類。十二木卡姆的三個部分使用的唱詞各有不同:“瓊乃額曼”的唱詞一般是古代維吾爾詩人用察合臺語創作的詩歌;“達斯坦”多選自維吾爾族民間敘事長詩;“麥西熱普”的唱詞基本是短音節,節奏感強的民間歌謠。其三個部分的演唱場合也有所不同:“瓊乃額曼”主要在舊日達官貴人的宴飲活動中演唱;“達斯坦”經常在茶館演唱;“麥西熱普”一般在節日民間聚會中演唱。在趙院長的帶領下,在座師生隨著熱情中略帶滄桑的木卡姆音樂對十二木卡姆中部分主要節奏型予以擊拍體驗,掀起此次講座的高潮。另外,趙院長就十二木卡姆演唱大師吐爾地阿洪以及十二木卡姆三個版本的區別加以了介紹。
由于講座時間有限,在講座結束前的半小時,趙院長對刀郎木卡姆的結構、使用樂器,常用節奏型以及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進行了簡要解說。
隨著趙塔里木教授資料翔實、生動有趣的講解,不知不覺中兩個小時的講座在大家意猶未盡中告一段落。在此,我們期待趙院長下次關于“木卡姆”音樂精彩的演講。(中國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