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第三交響曲“波蘭”》Symphony No.3 in D Major "Polish" Op.29 ,完成于1875年,題獻給弗拉基米爾·斯特潘諾維奇·錫洛夫斯基(Vladimir Stepanovich Shilovsky),于同年11月在莫斯科首演,樂譜于1877年出版。這是柴可夫斯基六首交響曲中屬于“冷門”的一首,同時,它也是前期三首交響曲的最后一部,其中第一、第二交響曲接近國民主義;這部第三交響曲則體現了柴可夫斯基摸索于新的境界中,極欲掙脫此一要素的意圖。當時35歲的他仍受到前一年冬天的憂郁癥的折磨,然而這部以舞曲為基礎,輕盈而細膩的《第三交響曲》使得他結束了長期的沮喪、憂愁,并且免于受到同性戀傾向丑聞的恥辱。柴可夫斯基為此曲起草至完成,不過約二個月時間,首演亦非常成功。后來此曲推介到英國倫敦的“金碧輝煌水晶宮音樂廳”演出時,因為最后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風格作為 “開場白”,在指揮的誤導下,此曲被冠上了“波蘭”之名,盡管事實上它與波蘭全然無關。
第一樂章“引子和快板”Introduzione ed Allegro ,引子部分是d小調的“葬禮進行曲”,4/4拍,甚快的中板,節奏和旋律非常緩慢而低沉。隨著管樂和弦樂的推進,進入D大調輝煌的快板主題,4/4拍。
第二樂章“德意志風格”Alla Tedesca ,樸素中庸的快板,降B大調,3/4拍。這是由美妙的三段式組成的圓舞曲。
第三樂章“行板”Andante ,哀悼的行板,d小調,3/4拍。這是整首交響曲的核心樂章,抒發對廣袤田野的感情,一幅田園式的詩情畫意由管樂逐步打開。
第四樂章“諧謔曲”Scherzo ,生動的快板,b小調,2/4拍。通過破碎的旋律和持續的圓號之間的沖突和調和,形成美妙的中段樂章。
第五樂章“終曲”Finale ,火熱的快板,D大調,3/4拍。開頭是一段強烈的波蘭舞曲風格的展現,也就是該交響曲得名“波蘭”的原因。接著是較為平庸的快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