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第二十九交響曲》,A大調,K201(K6 186a),作于1774年。這是莫扎特自1770年夏訪問維也納、意大利后,關門創作的產物,技巧上已相當成熟,走出了早期那種演奏篇幅為10多分鐘的序曲式的交響曲形式。樂曲共4個樂章:
1.中庸的快板,A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先由第一小提琴表現,低音部以優美的和聲伴奏,經經過句后,強有力地以卡農方式反復。寧靜的第二主題仍由第一小提琴以E大調呈現,這之后又出現新的旋律動機。發展部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以開頭跳躍八度動機為材料;第二部分先由第一小提琴以升C小調表現如新主題的動機,轉入A大調,再轉入升c大調,E大調;第三部分為第一主題再現。再現部在第二主題以下移入屬調。
2.行板,D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有非常優美的對位,接著木管與弦樂互為應答,導出優雅的第二主題。然后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題經雙簧管反復而進入發展部。第二主題轉入A大調,有亨德爾風格雙簧管演奏的顫音結尾。終結部主要以第一主題的對位為材料而擴大。
3.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A大調,復合三段體。
4.抖擻的快板,A大調,奏鳴曲式。活潑的第一主題與流暢的第二主題保持均衡,發展部只使用第一主題的前半部分動機。